以做公务员为信仰参考62次 公考之外应有不一样的8年

2016年08月18日 07:57   来源:红网   寇宇龙

  自2008年起加入公务员考试大军后,孙海岩先后参加了62次公务员考试,花费八九万元。8年来虽数次“入围”,但结果都不令他满意,直到2016年考入浙江某市某单位的公务员岗位,他才决定不再考。孙海岩说:“从小我就喜欢公务员,公务员是我的信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信仰还是要有的!”(8月17日南方网)

  8年时间,生活的中心都围绕着公务员考试,虽然最终获得了满意的岗位,但这样真的值吗?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有人在孙海岩身上看到了执着,有人看到了他的固执。但不管怎么说,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孙海岩的选择,看似有些钻牛角尖,但亦无可厚非。更何况,在现实中,将公务员视为最理想职业本就是一种普遍的选择。

  在此事上,值得人们关注和忧虑的其实是,为何考上满意的公务员岗位,会成为很多人唯一的理想、唯一的选择?年轻人为何没有了更多选项?

  翻看形形色色的就业调查报告,在就业意向上,几乎从来都是千篇一律,公务员都被视为最理想的职业。求职意向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最终的职业选择,但它还是能说明很多问题。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远远超出其他行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流向,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业,能够受到求职者的青睐,本不存在什么问题,但现实的情况是,公务员本身的职业属性对求职者的吸引力并不大,而附加在这一职业之上的“光环”才是求职者看重的,这些“光环”包括工作稳定、更有保障,以及官本位意识下的荣耀感。换言之,很多人不是因为热爱公务员这一职业本身而来,而是奔着它的附加值而去的。

  实际上,不论是国考,还是省考,公务员的招录人数都十分有限,以国考为例,去年总共招录了2万多人,而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已高达7百多万,从数量级上来看,公务员招录只占到了毕业生就业的很小一部分,但却吸引着大量人才的关注。这种“偏爱”是不正常的。在现实中,为了考上公务员,连续奋战多年的人不在少数,在二十几岁的年纪,除了考上公务员,他们没有更多的目标,生活的一切也为此展开,不能说这样的选择有什么不对,但这样的选择无疑耗去了很多人的朝气,也埋没了生活的其他可能性。而从社会层面看,当人们为公务员考试耗去了太多精力,也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浪费,这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这种求职氛围对于其他职业也是不公平的。

  说到底,我们关注“8年时间62次应试”的公考故事,不是为了纠结孙海岩到底值不值得,而是为了警惕在它背后潜藏着的普遍公考心态,并试着回答:我们如何给年轻的毕业生以勇气,让他们的职业选择丰富起来,带来更加从容与多姿多彩的“8年”?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