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治“蝇贪”不能止于见一个拍一个

2016年08月16日 07:41   来源:红网   余祖欣

  记者近期在山东、河北、广西、陕西等地调研发现,多地针对“群众身边的腐败”开展的专项行动表明,基层干部“蝇贪蚁害”问题突出,呈现“雁过拔毛”易发多发量大面广、“小官巨腐”触目惊心、部分村街干部“黑社会化”等态势,其害如虎。(8月15日中国新闻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诚然,相比起打下一个个“大老虎”,人民群众更乐于拍下一个又一个基层“蝇贪”,身边人、身边事,夺回的更是身边利益,是最显基层反腐良效的幸事。当前,反腐工作的深入推进已然渐显全面,工作重心更是聚焦于细、聚焦于小,越来越多基层“硕鼠”被狠揪出来,为个人劣举付出了代价。

  然而,正如不少报道中所言,对于惩治各式基层“蝇贪”,显然还有更多工作要做,从中央到地方,每一次案例通报,往往都要揭开一些惯有痼疾,雁过拔毛、有利尽沾,甚至将腐败触手延伸至扶贫、低保等领域,不断腐蚀着群众最直接、最核心的利益,贻害一方民生,着实可恨。虽说当前不少地方针对基层腐败出了实招,但针对“蝇贪”的监惩方式,其实很难走出“见一个拍一个”的瓶颈。一方面教育警示缺乏实效,良苦用心的劝导始终抵不过各类利益的诱惑,再加上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一定的日常监督保障,不少基层“硕鼠”根本不将“苦口良药”放在眼里;再者,基层地区特别是乡镇农村,对于腐败案件的查办很难瞅准苗头、惩一儆百,说白了即是缺乏一种主动、可控的面域监惩机制,稍有纰漏很容易陷入被动。

  “拍蝇”在一些层面上不同于“打虎”,并非只需瞅准一点就全力开火,面域广、数量多、情况复杂,必须有所统筹。一旦纪检部门工作处于被动,或局限于“完成指标”,其效难成。而在当前,更怕一些地方眼见基层腐败根深蒂固,却碍于“水太深”“骨头难啃”等原因,不予重视、迟于作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不上“蝇头小利”,偏爱“捡西瓜丢芝麻”,由此何来良效?在客观上,一旦所涉范围不够广、不够深入,极易造成基层腐败日渐蔓延,一些贪腐干部秉持一种“山高皇帝远”思想不予节制,羸弱的监督体系致使接触群众利益易如反掌,“村黑恶霸”和“小官巨贪”恰恰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愈发放肆,值得警惕。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对于“蝇贪”不可不重视,打击方式也不能止于一点一线,必须真正从根本入手、从环境入手,找到腐败源头,打击一个牵出一窝、查处一案震慑一方。当前一些地方,之所以在惩治“蝇贪”上取得不小收获,恰恰就是能够纵观全局、抓住重点,从规范制度入手、从实效落实入手,或专项案件查办、或重点领域督查,对群众反应热烈、问题较为普及的方面,下重手、出重拳,往往就能事半功倍。毋庸讳言,对于“蝇贪”也须有一种超脱意识、苗头眼光,找准典型后伸手便捉、露头就打,同时加强各领域监管,不再让基层成为“上面千根线,下面一针眼”,使有心贪腐的“蛀虫”没机会触碰到群众利益,让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看到一种从严的大方向,相比到问题恶化再有作为,主动一些其实更是一种良效之举。

  “山静竹生韵,池清兰自香”,各级纪检部门和干部要谨防只成为一副“苍蝇拍”,收一收“屋子”、清一清“垃圾”,整洁有序的基层环境和重典治乱的反腐决心,恰恰就是严防腐败滋生的最好清新剂,所谓“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不妨静下心来找一找腐败源头,寻一寻正本清源的“巧力”,或许用起来更好些。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