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评”所经历的改革变迁,是“放管服”改革的一个微观缩影,为彻底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乱象提供了一个样本
炎炎夏日,“妮妲”来袭。酷暑高温与超强台风不期而遇,难免擦出激烈火花,电闪雷鸣将成狂风暴雨的“标配”。但愿矗立在我们城市中的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都通过了“雷评”,经住超强台风的洗礼,免受雷电灾害的侵袭。
所谓“雷评”,即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为确保相关建设工程项目的公共安全而设置的一道“防火墙”。不过,由于以往的“雷评”存在许可环节多、审批效率低、办证时间长、中介服务收费高的问题,与简政放权的改革动向相背离,没少遭到社会质疑与吐槽,去年还被李克强总理直接点名批评,从而推动了防雷减灾领域一场“雷厉风行”的改革。
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防雷产品测试”两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取消,到涉及防雷行政审批的所有中介服务全部清理规范完毕,再到全面开放防雷装置检测市场,原先的“雷评”逐渐成为“历史”。在“雷评”领域,气象部门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斩断与中介机构之间的“利益脐带”,不再让“红顶中介”戴着政府的帽子、拿着市场的鞭子、收着企业的票子,避免其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成“对冲”,从而给企业送去“真金白银”的减负红包。在改革后,每年将有20多万个工程项目避免重复许可,大约缩短办理时间40天;每年仅建设工程防雷项目就可减轻企业负担约40亿元。
取消气象部门一手把控的“雷评”中介服务,并不是彻底抛弃“雷评”本身。为防范风险而设置的“雷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评、谁来评,以及评估的有效性标准何在、由谁监管。气象部门放开“雷评”的市场准入,对从事“雷评”的机构进行资质认定,以便于企业公开招标、自主选择。同时,完善防雷减灾标准规范,为项目设计提供技术参考,强化自身的监管与服务职能。如此一来,既推动形成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竞争规则,又杜绝“监管真空”,确保放下去的事项接得住、管得好,从而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雷评”所经历的改革变迁,是“放管服”改革的一个微观缩影,为彻底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乱象提供了一个样本。李克强总理点名的“雷评”在“雷厉风行”的改革后面目一新了,不过那些没被点名却也让企业跑断腿、磨破嘴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依然“雷人”,成为另类的“雷评”。“现在要建一个项目评估环节实在太多了:环评、水评、能评、安评、震评、交评、灾评、文评、雷评、气评……这个评、那个评,一些地方同志把这些评估编成了笑话!”要让凡此种种的评估不再“雷人”,不再让人笑话,相关部门还得拿出“削权割肉”的改革魄力!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