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禁酒令”究竟剑指何方?

2016年06月23日 11:07   来源:荆楚网   安子州

  记者20日从安徽省纪委获悉,该省各市、县已陆续开展“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规定省内公务接待除外事、招商活动外,一律不准饮酒,酒桌禁令成了安徽官场上的一条高压红线。(6月21日光明网)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禁酒令”并不鲜见,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和地方持续开展改进作风的各项活动,公款吃喝特别是饮酒之风得到了大力整治。为了保证其有效落实,各地还做出了更细致的探索。

  比如,在浙江省,除了提出中餐不饮酒外,进一步要求同城活动不安排用餐;福建省还注意到一些自助餐超标准超豪华的情况,明确要求不上高档菜肴,不安排烟酒;还有举报机制,针对禁酒规定,山东安丘市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并公布了举报电话;在2013年出台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中,也明确提出了“不安排宴请,不上烟酒”......这些细致的规定,配之以严厉的查处,公务活动中的饮酒现象得到了遏制。

  喝酒少了、陪同人员少了、吃饭时间短了……这样的情形,正在越来越多的公务活动中出现。许多官员表示,不宴请、不喝酒,不在迎来送往中浪费钱财、不在饭桌上闲侃胡扯、不在觥筹交错中消磨时光,简单轻松,无论是对自己的身体还是公众形象都有好处。

  然而,受拉关系、跑项目、要资金等利益驱动,在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形势下,“酒桌办事”依然若隐若现,仍有一些单位、个人顶风作案,有的官员对中央和上级规定“左顾右盼”,心态复杂。

  那么,饭桌上为何屡屡陷入不醉不归的困局?“酒桌办事”的潜规则为何仍然如此厉害?已有很多制度不允许大吃大喝,为何“喝酒死”仍屡见不鲜?其实,很多时候“醉翁之意不在酒”,请客吃饭在一些干部看来又叫“做局”,成为利益交换的平台。推杯换盏间可以拉近关系,继而提出正规场合下“不好说、不能说、不便说”的诉求。

  说白了,酒瓶子还连着印把子,中间暗藏权力寻租链条,不仅是干部作风问题,更是滋生腐败的土壤。长期以来,“酒桌办事”被不少官员奉为金科玉律,其背后隐藏的是正常办事流程的阻塞,是行政权力的滥用。

  “禁酒令”无疑给官员们套上了一道“紧箍”,但是,要从看到酒“不敢喝”,变成发自内心的“不愿喝”、“不想喝”,还需从根本上消除官员“酒桌办事”的心理痼疾。只有当“酒桌办事”成了禁区时,官场酒桌文化才不会死灰复燃,酒这位“客人”才会自然而然地离席,公务接待中的骄奢淫逸之风才会无处遁形。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