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清水衙门”成为“浑水衙门”

2016年06月20日 07:30   来源:红网   江文

  这是发生在福建省宁化县粮食局的一桩贪腐窝案:先后两任局长滥用职权,指使下属串通粮商,套取国家储备粮补贴,给国家造成470万元的巨额经济损失;“前腐后继”,将手中权力当做机会成本,对粮商贿赂来者不拒。(6月1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所谓“清水衙门”,是指没有油水可捞的部门,这样的部门要么是清正廉洁的部门,要么是缺少审批权和财权的部门。过去,这种部门的官员在官场上似乎“低人一等”,很多人也不愿意到这种部门工作。比如扶贫办、农技推广站、民政局、粮食局等,都是大众公认的“清水衙门”。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随着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被大众认为是“清水衙门”的扶贫办、农技推广站、民政局、粮食局等都出现了腐败,“清水衙门”也变成了“浑水部门”,曾经的“廉洁官员”也变成了腐败官员。这就警示各级党委,官员贪腐和职位高低、和所处的部门没有必然联系,只和权力的监督到位不到位有关系,只要是监督不到位,“清水衙门”同样有可能成为“浑水衙门”。

  “清水衙门”变“浑水衙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随着最近几年国家对民生领域投入越来越大,这些部门既有钱又有权,所以容易滋生腐败。其二,我们长期以来重视监督实权部门,某种程度上轻视或者忽视了“清水衙门”,这就给了这些部门的官员贪腐的机会。其三,可能还与人们对权力缺乏充分认识有关。事实上,任何一个部门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权力,不管权力大小,只要监督不到位都有可能“出轨”。因此要防止“清水衙门”成为“浑水衙门”,就必须对症下药,多方发力。

  首先是民生资金的投入要阳光化,国家下拨的每一分钱,使用到什么地方,都应该有落到实处的制度监督,防止发生跑冒滴漏的情况,避免民生资金成为贪官污吏的“唐僧肉”;其次就是要加强对官员权力的监督。各级党委的监督应该是全方位、无死角的,这既包括“肥水衙门”,也包括“清水衙门”,只有监督到位,让官员权力进“笼”,官员才不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再则是更新观念,对“清水衙门”的干部,也要加强帮助教育,对他们的错误思想、错误问题,也应该实行抓早抓小。

  “清水衙门”变“浑水衙门”,昭示世间没有绝对的“清水衙门”,只要监督有所松懈,“清水衙门”转眼之间就可能成为“浑水衙门”。因此加强制度建设,让官员的权力真正进制度的“笼子里”,才可能让所有的衙门成为真正的“清水衙门”。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