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德战略合作

2016年06月17日 11:15   来源:中国网   纪明葵

  默克尔总理带着“半个德国内阁”和商界精英团队第九次访华之旅落下帷幕。访华期间,两国总理共同主持了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这是中国与西方大国之间唯一的总理级磋商机制。双方发表了《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默克尔时指出,在高起点上深入推进中德合作,需要双方携手前行。双方要把好方向,拉紧互信纽带。默克尔表示,将继续深化两国在经贸、金融、创新等领域合作。

  默克尔记得德承诺

  默克尔是德国宣布支持美国南海巡航和欧洲议会讨论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情况下访华的,充分显示德国政府要搞好对华关系的勇气和信心。在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由于目前其成员国中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倾向于反对,而英国、荷兰、比利时支持中国,这样德国的态度就显得十分关键。

  李克强总理在与默克尔会谈中强调“不要混淆市场经济地位与履行《加入议定书》第15条承诺义务”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履行了对世贸组织的承诺,现在欧盟等相关各方也应履行承诺,不再使用“替代国”做法。

  默克尔明确表示:德国记得“承诺”,并将推动欧盟委员会与中方加紧磋商,在专业层面展开进一步讨论,于年底前找到解决方案。“此番表态说明德国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国家,慢慢接受了中国对外经贸发展的思路,理解中方的诉求。”

  以前德国对中国在高技术研发能力的迅速提高始终有所忌惮,担心自己拥有的核心技术在与中国的技术合作中流失。中德此轮磋商释放出积极信号,见识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研发能力,表示不排斥在领先领域与中国加强合作,愿意与中国共同探讨在合作过程中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和德国企业的利益问题,在解决贸易摩擦、消除分歧等多方面,倾向于抱着合作态度进行对话。

  针对德方进一步放开中国市场的诉求,李克强总理在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座谈会上表示,未来将继续放宽市场准入,多措并举,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多更大的投资机遇。

  中德政府磋商加深了双方对共同利益的理解,为深层技术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方进一步阐明了对市场经济地位的立场和履行入世协定的法律效应,针对德国所持有的关键立场做了工作,希望通过友好合作推进双方关系发展。

  会谈双方就南海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主动接触解释中国立场和历史依据,避免了欧洲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与美国走太近。在菲律宾仲裁案上,中国希望欧洲国家能够保持中立,不要支持美国或菲律宾。默克尔愿保持中立不发表谈话,就是对中国的支持。

  西方与中国的合作更多是经济利益,政治上的合作与诉求是欧盟能真正成为世界一极,摆脱美国对其长期、全面的控制。欧盟在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领域是西方意识形态的鼻祖,不可能与中国站在一起。强权与野蛮掠夺是建立西方发达社会的根基,因此,西方笃信强权的力量,对弱肉强食的逻辑是不会改变的。尽管西方满口强调的是民主、自由,可对与弱小民族他们从没有施行过民主,用人权大于主权的理念不断对弱小国家发动战争,对美国在南海巡航的态度自然可见一斑。

  经济合作是热点

  德国总理历次访华都不乏签下合作大单,此次,中德磋商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德签署了经贸、能源、第三方市场合作、创新、智能制造等10多个领域20多份合作文件。两国不仅签下大单,还就中欧一些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共识。

  中德双方加快了“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合作热度再度攀升。默克尔表示,德方愿与中方广泛开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第三方市场等合作。从《联合声明》中可以看出,双方都支持中车集团和德国西门子集团在高铁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双方还支持中国铁路总公司和德国铁路股份公司在中欧班列、高铁运营维护和开拓第三方市场方面加强战略合作。德方还表示愿同中国深化投融资合作。

  中德加强合作具有战略性意义。两国的经济结构比较相似,都非常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尽管受到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中国仍是体量大、具有活力的经济体。中国按照“一带一路”计划正在加速推进西进计划,加强与中亚合作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德国也正把工业向东部国家转移,双方将沿着陆陆计划,实现欧亚大陆经济对接,这必将为未来陆权经济带建设带来巨大活力。“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将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的国际产能合作中, 中德两国制造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将带动接受产能转移的国家的工业发展。

  德国愿在与中国不断加强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北汽与德国戴姆勒的40亿元投资协议,以及空客在青岛建首条直升机总装线是本次合作的亮点。德国本来就把制造业放在青岛的德国工业园,如今又把直升机总装线放在了青岛,青岛工业园是德国在华制造业比较有优势的地方,这次的对接使青岛如虎添翼。

  德国的制造业水平基本已达到3.0的状态,下一步要向智能化方向迈进;中国制造业有的达到3.0,但处2.0水平的还比较多。所以在对接过程中,德国有其技术优势,中方在资本和人力资源上有优势,还拥有规模巨大的市场。这些要素组合起来,不仅对中德制造业的升级有利,甚至对全球的制造业发展都会起到推动作用。

  在默克尔访华期间,第八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促成两国企业签约96个重大合作项目,价值 150亿美元,规模为历届之最。

  向老工业基地拓展

  东北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东北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力量集中、劳动力资源优质等有利条件,沈阳又有“东方鲁尔”之称。默克尔造访沈阳,不仅是为了游览沈阳故宫,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和铁西的宝马工厂。更是因为沈阳正在走德国鲁尔区曾走过的“转型”之路。默克尔访华之前就表示,中国正在推进的结构性改革“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勇气”,德国愿意参与其中。

  沈阳中德装备园是中德合作的见证,越来越多的德企深度融入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来,先进科学技术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双方可以在现有技术基础之上进行更深层的合作和技术创新。两个制造业大国强强联手将能碰撞出更加炫丽的火花。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升级改造“纲领性文件”。《意见》要求,到2020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

  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的关键是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沈阳的中德产业园汇集了智能制造产业,有多家德国企业入驻,支持了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产业的互动过程中,促进了产业链的衔接,也促进了新经济的成长,正在帮助当地摆脱老的经济发展模式。德国进入沈阳装备园的各类德企项目已达144个。

  中德产业园作为中德制造业合作的重要载体。德国参与中国结构性改革的热情,是在高起点上加紧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接。中德双方可以发展更多的合作模式。可共建合作研究机构,共同培养人才,交流管理方面的经验。可共建行业协会,吸收更多好的企业来参与研发,实现标准的直接对接。可共同设立投资基金,推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转型升级。

  沈阳作为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 正在推进结构性改革,转型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服务业及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德国愿意参与其中,充分展现出了德国领导人的前瞻力和战略勇气。德国在鲁尔区转型和治理老工业区升级改造方面已经获得了成功的经验和办法,德国愿意提供这方面经验,对于德国也是合作的机遇;政治倾向仅是中德双方合作中的伴侣,不可能影响中德在高起点上进行全面战略合作。

  (纪明葵,国防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