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陕西安康市副市长李建民,在出差途中突发疾病去世,引发社会关注。这两天,一篇题为《我们见到了李建民的“豪宅”》的文章刷爆网络。文章图文并茂,对李建民的“豪宅”作了详细描述,一些传统媒体也予以转载。(6月3日《北京日报》)
一位地级市副市长,出差途中猝死,年仅54岁,令人悲痛。他工作了10年的彬县,有上千人冒雨赶到彬塔下,自发悼念。现场花圈有一百个,许多人失声痛哭,气氛肃穆,场面悲恸。(6月4日人民网)群众的自发悼念活动,说明李建民为官一任,确实造福一方,百姓以最朴素的方式,表达惋惜和悲伤之情,是对其不幸辞世的深切怀念,也是对其工作成绩的充分褒扬。应该说,一位副市长的突然辞世,能引发如此多群众自发悼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建民是党的好干部,百姓的好儿女,令人敬佩,值得怀念,引起公众和媒体关注,实属正常。假如媒体到李建民生前工作过的地方去认真采访,发掘其闪光之处,写出充满正能量的报道,并非难事。
不过,文章开头以李建民的“豪宅”为切入点的新闻,原本想表现其清廉形象,但由于许多细节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反使其形象有被“注水”的嫌疑,令人遗憾。如,李建民“豪宅”位于志丹县杏河镇,是两间铁皮屋顶的老窑洞,还是水泥毛坯墙,连电视机都没有,唯一的电器是一台旧洗衣机,还有早已过时的土炕和立柜……从新闻附图看,院前杂草丛生,屋内灰尘不少,不像是有人常住之处。
从网络舆情看,这篇以正面报道形式出现的新闻,似乎没有收到应有效果。仅一天时间,新闻引发的网络跟帖无数。仅仅从6月4日网易近27万人次的跟帖留言看,网友们对李建民的英年早逝表示哀悼,对千人自发悼念场面表示感动,对李副市长为人、为官也基本给予肯定,但大多数跟帖对其“豪宅”表示怀疑,上述细节就是网民质疑的依据。纷纷猜测这“豪宅”不是李建民的日常居住房屋,可能是他的旧居或祖屋,媒体报道或许是有意无意地掩饰了这一实情。
网络跟帖的舆情倾向,可能出乎始发该新闻的媒体预料。这或许无关网民对李建民的敬佩和怀念,只是媒体希望以“豪宅”为切入点,反映其廉洁清贫的形象,似乎事与愿违,弄巧成拙,因为面对图文并茂的新闻细节,一般公众难以理解、无法“入戏”。明显的“注水”观感,不仅没树立李建民清贫形象,反而部分消解了公众的朴素情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新闻“剧情反转”的例子不时见诸媒体。这些反转新闻,或是作者调查不周,或是有人恶意炒作,或是媒体“抢头条”心急,来不及核实所致,让公众的心情跌宕起伏,引人反感。而这则关于猝死副市长的“豪宅”的新闻,笔者反而十分期待来个“剧情反转”,令公众的心情跌宕一回,让公众走进副市长真实的家,走进“接地气”的工作场景,走进其勤政廉洁的内心。问题是,这则新闻会迎来严肃的反转吗?大家不妨拭目以待吧。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