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砌网络热词的创作没有生命力

2016年06月03日 10:44   来源:华声在线   

  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诸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主要看气质”等词语入选2015年度十大网络热词。

  不知多少人和我有同样感受,看到十大热词的第一反应,是热词早已不“热”了。若将时间表再拉远一点,我们还会发现2013年、2014年评出的十大网络热词,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网络热词,大部分是网友对某个时间段的热点负面新闻,或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的调侃式概括,在其出现的一段时间内,生动活泼也吸引眼球。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热词的生动活泼,大多留存于特定热点事件的存在阶段,它们会随热点的转换而高速地更新换代。

  正是因为这种特性,我们在一些如媒体、教育、出版等领域的创作当中,如果一味堆砌网络热词,造成的后果只会是创作失去生命力,使其成为一种生硬的应景和僵化的迎合。长期以来,我们都不难看到这种“堆砌式”创作:春晚小品《快乐老爸》中,冯巩除了没说“我想死你们了”,一大堆诸如“吓死宝宝了”、“颜值太高”等网络热词层出不穷;而“主要看气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被音乐人写成了同名歌曲;另外,一些大学的校长,更是在毕业典礼的发言上,以堆砌网络热词拉近学生距离为荣。

  当每一个网络热词出现后,因为互联网的广泛性,关注者和使用者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成倍增长。不过,在热词让大众感受新鲜的同时,也在几何式地消解着这种新鲜——当所有人一遍又一遍重复某个热词时,这个热词也就从传播的顶峰开始走向“退热”的下坡路。

  另一方面,互联网热点层出不穷,“这段时间不用这个词,你就out了,过几天还用,你就更out。”一位学者如此调侃当下网络热词的斗转星移。另据调查,平均每天都有1.3个“热词榜”发布。由此看出,网络热词随热点事件而“生”,也会随着热点掉入受众不再关心的“冰点”而“死”。

  所以,为了展示与网络时代的链接感而一味堆砌网络热词,只会让创作的表达方式陷入贫乏和无力的千人一面,从而对创作的内涵造成直接伤害。对于创作者而言,应该借用网络热词分析大众心态变化,更好地提炼作品主题和规律,而不是被网络热词牵着鼻子走,在众声喧哗中失去方向。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