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牧羊”有“戏说”之嫌

2016年05月23日 08:13   来源:红网   乔志峰

  重庆现“昭君牧羊”雕塑,官方:她在塞外曾牧羊。有人质疑只有“苏武牧羊”,根本没有“昭君牧羊”这个典故,怕是弄错了。三峡广场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昭君牧羊”的雕塑已经摆放多年,之所以起名“昭君牧羊”,也并不是用典错误,“这个雕塑描绘的并不是某个典故,而是对于王昭君在塞外生活的场景的描述。王昭君生活在塞外,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5月22日《重庆晨报》)

  昭君是否牧过羊,现在谁都说不清了。官方所谓的“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不过是主观臆测罢了。生活在塞外,就一定会牧羊吗?未免太武断了。从常识来看,以昭君当时的身份地位,亲自牧羊的可能性不大。即便她有这份“雅兴”,恐怕匈奴单于也不答应。昭君化身牧羊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羊群,还有美人衣袂飘飘、巧笑倩兮,这样的场景确实很美、很有意境,可惜只能存在于想象中。

  “昭君牧羊”引争议,主要是触动了国人心目中一些根深蒂固的固有符号。比如,提到牧羊,首先想到的是苏武;提到雅集,首先想到的是王羲之;提到治水,首先想到的是大禹。同理,昭君的名字千百年来都是跟“出塞”联系在一起的,跟牧羊八竿子打不着。这样的思维定势并不准确,牧羊、雅集、治水的人多了,并非只有上边提到的几位先贤;出塞的也并非只有昭君一人。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历史沉淀的产物,已经深入国人的血液和骨髓,成为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应予充分尊重。

  当然,我相信“昭君牧羊”并没有颠覆“昭君出塞”、更没有“颠覆历史”的意思,这或许只是一个灵机一动的创意。类似的创意如果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未免有“戏说”之嫌,甚至会被质疑为“恶搞”。更何况,现在“昭君牧羊”出现在公共场所,几乎已经被市民当成了“地标”,难免会给公众特别是孩子带来一些误解甚至是误导。毕竟事涉文化,还是严谨一点好。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