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指望“生人亲吻”提高社会信任度

2016年05月10日 07: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韩中锋

  社会信任感是测试社会约束机制和道德发展水平的“试金石”,不是有了信任感之后才提升了社会发展水平,而是社会发展水平首先提高,人与人的信任感才会随之增强。

  ------------------------------------------------------

  5月7日下午,长沙西湖公园,来自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生组织了一场亲吻陌生人的活动。从3月底开始,他们便在QQ交流群内发布信息,有近200人报名,但“线下”真正亲吻的日子,却因人员迟迟未到而推迟了一个多小时,最终完成亲吻的也不足10对。这群学生将活动的意义归结为“表达信任”。(《潇湘晨报》5月8日)

  人与人的不信任感是当下社会客观存在的问题。组织这次活动,并将意义归为“表达信任”,似乎是对症下药,但之所以导致舆论哗然,关键原因在于活动采用“亲吻”的方式——中国文化传统较为内敛保守,同样的行为,西方可能仅仅用来表达友好,中国则通常表示男女朋友之间的亲昵。

  开展公益活动,应该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而非刻意照搬西方。而且,即便是欧美个别国家的亲吻礼,也多是见于熟人之间。这次活动则完全属于陌生人之间的亲吻,有的甚至连一面之缘都算不上。而要达到“表达信任”的效果,显然需要一定的信任基础,这样零基础地亲吻来表达信任感,必然流产。

  费孝通曾提出的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为核心,血亲、姻亲、朋友、熟人……按离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信任则始终在熟人圈子里依次递减,而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度是最低的,因此很难指望一场声势浩大的亲吻活动来增强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感。

  活动本身所设置的门槛也值得商榷:打着“增进信任”旗号,却堂而皇之拒绝颜值过低的人参加,最终会伤害一些“颜值低”的人,不仅无助于表达信任感,反而会增加了社会冷漠,加剧了人与人的疏离,最终与学生宣称的“表达信任”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且,亲吻虽不是接吻,参与者的健康程度主办方是否清楚,这些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靠接吻表达和增强信任感的逻辑本身就有问题。社会信任感是测试社会约束机制和道德发展水平的“试金石”,不是有了信任感之后才提升了社会发展水平,而是社会发展水平首先提高,人与人的信任感才会随之增强。个体的付出和积极的回馈是社会信任感的基石,但关键还是大环境的塑造,只有法律规范和社会制约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大众才能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反之,法律和道德不能免于自身受到伤害,大众就会产生各种担忧和不信任感,无论举办多少“亲吻陌生人增加信任感”的活动,社会戾气都不会有消散的趋势。换言之,所谓的不信任感,终究是出于个体保护的需求。

  一味强调个体的主观力量,企图单方面让个人表达对陌生人的信任感,而不从主观源头上下功夫,不积极营造正确的安全的环境,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即便是信任感时有增强,很快也会反弹。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