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明确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建设质量强国”。在“增强质量和品牌提升的动力”方面,除了强调做好大力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质量素养、积极推动质量技术创新、鼓励采用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先进标准等之外,第一条就要求“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包括组织实施以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厨具等消费品为重点的质量提升工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计划》旋即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和热议。有网友评论认为,一份国家级文件管到了“电饭煲、马桶盖”,实在是“小题大做”。我倒不这么看,从其主旨来看,提到电饭煲和智能马桶盖等,一方面是为了回应消费领域日渐迫切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以点带面呼吁提高整个消费品行业乃至中国制造业的质量水平。细读《计划》,也未像部分网友想当然地那样只关心智能马桶盖这样“不起眼的小问题”,同时提到的还有“深化食品药品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过分强调其中的某一点,有失偏颇。
何况,仅从做好智能马桶盖来看,也大有文章。其之所以变成消费领域的热门话题,源自去年春节期间媒体曝出的中国游客“赴日疯抢”,当然,遭到“疯抢”的还有电动牙刷、电饭煲等其他日常家电。以往说国人在境外旅游时买各种奢侈品是因为“物美价廉”,但“智能马桶盖”这个物件儿据说动辄也要3000元起,价不廉不说,还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引得国内生产厂家鸣不平。争议的背后,与其说是“痴迷洋品牌”的心理作怪,实在还应该追问:中国制造的自身品牌为何没有树起来?由是观之,要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并非哪个行业哪个企业的责任,而是整体的每个部分都应该做好自己,即使小到一个打火机、指甲刀都应该拥有品牌意识。
智能马桶盖据说最早是美国企业针对医疗和老年人保健发明的,于上个世纪80年代经由日本改良,成了集温水洗净、暖风干燥、杀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卫浴产品,并逐渐适用到全日本。这么一看,它原来是由一种特定需求演变为日常需求,甚至引领一种生活方式的典型。看看身边周围,在日常生活品逐渐丰富的条件下,适应个性化或一定群体的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从马桶盖到智能马桶盖,最大的启示莫过于,哪怕再常见不过的产品,如果能演化出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特色,同样可以变得有“技术含量”,不也正是切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意?
说到品牌建设,除了用多元化的产品特色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外,最根本的还是要落实到产品质量。有国内厂家曾抱怨,日本智能马桶盖的核心部件“微电脑控制器”出自中国企业,并且今天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早已不逊于日本品牌。但同样是谈质量,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曾有全国政协委员表示“在西单买了个马桶盖儿,价钱也差不多,没用几天就不好使了”。两相比较,到底应该相信谁呢?其实说到提高产品质量,不仅仅需要自身产品的纵向对比,更需要横向的比较,建立起更高标准的参照体系,不然自己夸自己产品质量好,消费者用了不买账岂不是尴尬?
因此,与其盯着点明做好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质量建设的必要性,倒不如将其作为切入点,各行各业真正把品质搞上去,质量强国也就近在眼前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