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5天后的4月9日,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又将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不到一周,两大典礼。对黄帝的国家公祭究竟应在哪里?陕西从1955年就开始由当地政府主持祭拜黄帝活动,而河南则是从2006年开始举行大规模祭拜。2006年始,两地网友关于“该到哪里拜祭”的争论从未止歇。(4月6日澎湃新闻网)
两大典礼,分属两地,最后都成了“政府项目”,最后都引来“八方客亲”——越是盛大肃穆,越是犹疑吊诡。河南的说法,比如“拜庙不拜陵”;陕西的观点,则认为“今天的黄帝陵祭典已经成为当代中华民族最高的祭典”。谁是孙悟空,谁是六耳猕猴?真真是傻傻分不清。
外行只能看热闹。因为,各说各的理,各都很有理。今年4月4日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依然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据新华网报道,万余名海内外华夏儿女齐聚桥山黄帝陵。中新网报道称,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由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相较于陕西的黄帝陵公祭,今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政协河南省委员会、中国侨联等六部委联合主办。2008年,该大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大典被作为国家“保留举办”的节庆活动项目,不需逐年报批;2015年大典当天,仅腾讯网对大典的点击量就突破10亿人次……
越热闹,越分裂;越严肃,越滑稽。就像2016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直言:一个本应表达对先祖感恩敬穆、凝聚振奋的民族盛典,变成了硝烟弥漫、“不庄不谐、失敬失诚”的乱象。道理也不复杂:民间搞搞,真假莫辨,哪怕挂羊头卖狗肉,也在情理之中;政府主导,堂而皇之,就要事出有因、师出有名,不能云山雾海、真假不分。一方面,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如果声势浩大的公祭各玩各的,公众对历史的认知就会很分裂。另一方面,从民族情感与文化传承来说,既然要慎终追远、认祖归宗,总不能连老祖宗的来龙去脉都要“内阋于墙”。公祭太多、派系太杂,公信就成了大问题。
两大公祭,似乎都有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意思。这背后,地方政府“有形手”的推动之力功不可没。但这是一对尴尬的矛盾:不推动,起不到“文化促进经济”的作用;推得太狠,身份与初心又要被诟病。类似尴尬,早已见怪不怪:比如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肢解”炎帝……此般盛景,用网友的话说,“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
争籍贯、争故里,甚至争诨号花名,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历史文化固然是存在弹性空间的,但,待价而沽后又以排他性的姿态标榜“价值传奇”,其司马昭之心,果真能令公众信服吗?这么多年过去,“神仙打架、小鬼遭殃”,文化等职能部门始终作壁上观,就没有人出面止纷定争了吗?还原真相,尊重历史,分清主次,厘定是非,热闹的公祭也该有个正统的样子。(邓海建)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