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留学回国后求职不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毅然决定学技术走技师之路。近日,青岛市技师学院第五届大学生技师班正式开班,来自全国20多所大学的59名大学生来到青岛市技师学院“淬火”学技术,并立志学成后进入企业当“工匠”,留学回国大学生周方正就是其中一位。 (3月24日《半岛都市报》)
在现有的社会评价体系中,技校处于一个低端的位置;大学生也好,海归也罢,“技校回炉”难免会让人觉得“人往低处走”。从表面上看,“海归回炉技校”是一种“下嫁”,是一种逆向的社会流动;从本质上看,“海归回炉技校”是一种价值追求的回归,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市场对“大国工匠”的旺盛需求。
不论是电饭锅,还是马桶盖,抑或儿童感冒药,“跨国抢购”的背后,隐伏着令人痛心的“价值失落”——自主创新能力的缺失,让我们的一些商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当消费者的品质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他们便会“舍近求远”。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制造企业只有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赢得尊重、发挥作用、实现价值”。
长期以来,知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处于一种分割和断裂的状态,一些高学历人才缺乏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一些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缺乏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知识与技能的脱节,不仅影响高科技的产品转化,也影响了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大国工匠”的缺失,直接影响了中国制造的品质。
市场化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正是因为市场对复合型人才有了更为强烈、更为迫切的需求,才会有大学生、海归进入技校“补课”。“海龟技校回炉”既有就业不尽如人意的因素,也和价值观念的重塑与更新有关——企业需要的不是求职者的学历“帽子”和身份标签,而是“有用的人”。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百万留学三千月薪”也好,“海归技校回炉”也罢,都生动地说明在身份社会向专业社会过渡的今天,用人单位渐趋理性,“海归”并不等于精英,高学历并意味着高能力。认识到自身的短板与不足,放下架子与身段去技校“回炉”,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海归回炉技校”即使无奈,也是价值追求的回归。说到底,工匠也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海归技校回炉”并不丢人。消除那种“一步登天”的浮躁与功利,懂得尊重普通岗位,在平凡的世界中一步步实现人生突破和向上的社会流动,“海归回炉技校”需要更多的理解与社会认同。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