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众参与打通城市“通风廊道”

2016年02月24日 07:23   来源:法制日报   许朝军

  近日,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要科学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绿地率。依托现有城市绿地、道路、河流及其他公共空间,打通城市通风廊道,增加城市的空气流动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雾霾等问题(2月23日《京华时报》)。

  城市“通风廊道”是近几年才被广泛关注的城市建设课题。按照通俗的解释,城市“通风廊道”类似于“城市风道”,也就是说,通过这个规划设计,可以让城市拥有畅通的气流,实现城市空气流通性能好、天然气流畅通无阻,达到气象和环保意义上的风清气通效果。城市“通风廊道”虽然意义深远,但受限于传统建设行为影响,国内城市规划实践中很少涉及。

  同时,在不少城市建设中,囿于土地资源紧缺现状,很多地方都比较注重建设密集度,尽可能地提升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结果是楼越盖越高,片区式规划设计越来越密集,但却忽视了建设中对城市“通风廊道”的规划设计,导致钢筋大楼越来越多,土地利用率越来越高,但楼宇之间、片区建筑物之间缺乏科学的通风设计,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气流不畅,通风效果不到位,而阻风效果却很明显,这导致大量地方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出现“热岛效应”和气流阻滞后果。一些城区雾霾聚集,生活压抑感增强,城市舒适程度和宜居程度明显降低,这对城市生态环境调节、空间规划布局、宜居程度而言,都是巨大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大中小城市普遍遭到十面“霾”伏的伏击后,城市“通风廊道”建设才再次引发关注。北京市就明确提出将构建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未来形成通风廊道网络系统。划入通风廊道的区域严控建设规模,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关键节点。此次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打通城市“通风廊道”,增加城市的空气流动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雾霾等问题的干预措施设计,无疑也是一次对城市“通风廊道”的高度关注和干预措施普及。

  对于城市“通风廊道”建设而言,意义虽然积极深远,但推行效果却并不理想。在目前各地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还比较高,建设成本和利润交织追逐,规划和设计执行力度还不到位的情形下,无论多么科学的“通风廊道”设计,都难以越过房地产开发逐利和城市规划执法不严这道门槛。事实上,要想让城市“通风廊道”尽快落到实处、早见成效,最关键的还是让公众参与,再辅之以责任固化。

  首先,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普及城市“通风廊道”建设理念,引导全社会都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通风廊道”的科学性和绿色生态效应,提升公众关注度并被广泛接受。

  其次,在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审核、执法检查时,要充分引进公众力量,要对城市规划和相关执法监管措施进行公开,并通过设立举报电话、邮箱、微信平台等建立公众阳光监督平台,让公众能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及其规划设计建设等能知情、能发言、能监督,用公众监督促进“通风廊道”理念和规划设计行为的落地生根,并对不符合城市“通风廊道”要求的规划设计、建设行为进行监督否决等,这样才能用公众监督的利器确保“通风廊道”建设的实施和落实。

  最后是强化责任追究。对于一些违反城市“通风廊道”建设要求,明显存在违规规划设计、违规建设以及擅自违法更改变更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影响“通风廊道”建设的行为,要依法进行严惩究责,这样才能确保城市“通风廊道”建设到位,风清气通,达到预期效果,实现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科学建设、宜居舒适、环保生态的目标。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