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近日宣布,将从2月16日起引入正、零和负三级利率体系。其所实施的负利率主要针对躺在日本央行账上的过剩资金,意在实现日元贬值,推动定性和定量宽松(QQE)带来的增量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这一消息令金融市场感到措手不及。除日元兑美元汇率应声下跌外,分析认为,该措施恐怕不仅无法拯救持续萎靡的日本经济,还可能在更大范围内产生负面影响。
政策手段枯竭是日本导入负利率的主要因素。日本版QQE的核心是以购买国债来增加基础货币发行量。目前,日本央行持有的国债余额已接近300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20日元),其中八成以上是长期国债。目前,日本国债保有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已超过60%,远高于欧美央行20%的普遍水平。而且每年80万亿日元的增持额度,几乎与政府新发行的额度持平,这说明日本央行的政策空间基本触顶。
负利率政策其实并非日本央行的独门“秘籍”,继丹麦、瑞典等国家之后,欧洲央行也在2014年正式导入。日本央行此番力排众议,急于导入这种对银行惜贷的“罚金”机制,原因还在于,之前“大水漫灌”式的宽松效率正在下降,250万亿日元躺在央行账户上;其次,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低迷,日本企业面对风险愈发谨慎,包括工资和设备在内的投资出现萎缩;三是以避险为目标的国际资本盯紧日元,日元升值将压缩企业盈利。
“安倍经济学”实施3年多以来,日本经济形势与基本面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就业环境改善明显,综合失业率降至3%左右,企业经营状况大幅改善,倒闭率大幅下降,政府税收显著提高,2015年突破56万亿日元,恢复到泡沫经济以前水平……但是,日本经济复苏形势非常脆弱,占GDP六成以上的个人消费始终疲弱。安倍内阁曾宣称改革无禁区,誓言“要做强大钻头,冲破既得利益的坚硬磐石”,并宣称未来10年实现3%的增长率,但是现状却乏善可陈,潜在经济增长率仅提高不足0.5%。
在全球贸易放缓、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行的环境下,日本央行导入负利率政策,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可以实现日元贬值、限制输入型通缩,但隐患也很明显。由于日本家庭60%的金融资产是存款,一旦银行将日本央行的惩罚性利率转嫁给储户,财富缩水的现象将不可避免,这将进一步影响日本的国内需求和购买力。
从推动QQE增量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角度看,由于受损最大的银行业对出售国债可能持消极态度,日本央行干预市场的行为无疑受其阻碍。另外,由于银行不愿承担更大的风险,未来可能出现的后果是,银行更加惜贷、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因此,从这个意义说,日本实施的负利率政策恐怕很难见到实效。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