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为何鼓励全球负利率政策?

2016年04月13日 07:33   来源:中国网   张敬伟

  据媒体报道,面对全球央行的负利率浪潮,国际货币基金(IMF)首次作出了支持的表态。IMF称,鼓励全球央行引入负利率刺激经济。分析人士认为,IMF首次表态鼓吹负利率有效,表明了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个态度,日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负利率行列,同时大大降低美联储加息可能性,负利率会成为全球货币政策的新常态。

  负利率浪潮,有些言过其实。实行负利率的国家包括了瑞典、丹麦、瑞士、匈牙利、日本,当然也包括欧元区国家。实施负利率的国家集团中,有日本和欧元区两大经济体,负利率的政策力量的确不同寻常。尤其是3月初,欧洲央行再次大幅度地将存款利率从-0.3%降至-0.4%。而且,欧洲央行也不排除进一步降息。

  负利率的好处是,促使银行里的资本和民间资本更多流向市场,激活资本市场更大更强的活跃度,使实体经济受益。当然,负利率能否激活更多的市场流动性,只是货币政策的逻辑趋势,最终的市场回馈是复杂的。从日本和欧洲两大央行的负利率政策竞赛看,预期效果有但并不彰显。因为,负利率带来的资本流动要在实体经济发生正催化效应,需要时间,但是最直观的政策效果指标就是通胀率。日本和欧洲央行都设定了预期的通胀率,譬如全球主要经济体习惯设置的金指标--2%,但两大经济体的负利率政策尚未实现这一目标。

  相比日本和欧元区的负利率政策,也不是所有经济体都这么激进。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去年年底美联储首次加息后,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依然稳健。尽管如此,美联储主席耶伦,依然关切着全球其他经济体的表现,在加息预期上秉承相对谨慎立场。去年年底预测的今年年内4-5次加息,在3月份的美联储政策会议上被调低为2次。而3月份的加息预期也成了泡影。对此,美联储内部的鸽派和鹰派激烈争论,但耶伦的立场显然更加稳健。而且,美联储的大佬们也发出了美国货币政策不要为日本和欧洲央行的负利率所绑架。

  今年“两会”,为中国货币政策定了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相比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今年中国的货币政策的灵活,其实就是要看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基本面。即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言,“对于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如果国际国内没有大的经济金融风波事件,会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必要采用过度的货币政策刺激的办法来实现目标。”

  显然,中国不仅不会加入负利率的阵营,而且要维持相对稳健的节奏。事实也是如此,虽然第一季度中国市场面临着股市、汇市的动荡以及楼市的异动,但是结构调整的改革在3月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股市、汇市企稳,虽然三四线楼市的去库存压力依然,但一线楼市的虚热也得到了有效抑制。3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3月CPI同比上涨2.3%,环比下降0.4%;PPI环比上升0.5%,是2014年1月份以来的首次上涨。这意味着,2月份市场担忧的通胀并未在3月份形成事实,不正常上涨的猪肉价格,并未让通胀时代再次来临。相比生活通胀的温和可控,3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环比逾两年来首度回正,意味着工业效益反弹,中国经济企稳。更要者,PPI指数也代表着大宗商品价格的趋势上涨,中国式吞吐放量,对全球市场也是好消息。

  相比去年5次的降息降准,年内只有1次降准。可以说,中国货币政策维稳年内维稳应是主调。更值关注的是,中美两国没有加入货币贬值战中,凸显两强双核引擎稳定全球市场的作用。

  独立于欧元区之外的英国也没有实施负利率政策。这个传统的欧洲大国,利率政策的选择,基于其拥有独立的货币英镑,而且财政监管有力。中美英三国的货币政策,和负利率阵营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已经是板上钉钉,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也正在企稳中,再加上英国,对于其他经济体也具有参照作用。

  IMF全球负利率政策,也许是基于三个方面。一是无论美国中国,其经济企稳(或正在企稳)的货币政策选择都经历过宽松阶段(美国四轮量化宽松QE,中国货币政策的多工具运用--多次降息降准)。因而,货币宽松政策似乎成为经济企稳的标准答案。二是日本和欧洲的负利率政策起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采取何种货币政策,各主权国家还是要结合本国实际而行。值得警惕的是,负利率政策如果真的全球化,怕是会形成多败俱伤货币战的。

  (张敬伟,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