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级”寒潮:寒冷不应只是网络上的情致

2016年01月26日 07:04   来源:长江日报   肖畅

  全国正经历一场“霸王级”寒潮。近日多地气温创历史新低,南方不少地区甚至出现多年难得一遇的降雪。昨日早晨7时许,武汉气温为-9.4℃,为25年来最低纪录。

  这段时间,寒潮是谈论最多的话题。微博、“朋友圈”充满了雨雪的场景,寒冷组成了奇观,摄影赛、段子、回忆之中,充满了冬天的诗情画意。

  抒情之余,其实可以想象到寒潮可能存在的威胁。与雪灾、洪涝相比,寒冷本身的影响不会是及时性的,但对无力抵御寒冬的贫困群体而言,这场历史罕见、席卷南北的寒潮就是灾难。但是,冰天雪地之中谁在艰难谋生,冷冬让哪些人的日子变得更为酸辛,这些画面在哪里呢?我们在网上难以看到。

  本该引发的严肃民生问题,没有在网络话题中自动遴选,甚至淹没在海量的审美、奇趣、调侃中。铺天盖天地的寒潮议论,传播着娱乐气氛,也遮蔽了民生艰难的感受。

  不能说没有民生方面的讨论,但衬托在网络主流情绪中,只是一种零星的存在,更不会当作焦点。在暖气的呵护之下,眼前的冰天雪地是银装素裹,但到了雪灾、洪涝的时候,城市瘫痪,出门遇阻,网络上就会出现严肃的问题感。这个时候,网络显现出人们自我关心的一面,自己关心、感兴趣的一面无限放大,与自己没有交集的世界越来越远。

  新媒体时代,“世界已经被拍摄”。寒潮席卷的日常世界,就像是网络主流人群描述的模样。网上出现不同地区赏雪的画面,印象之中,各地人民在喜迎风雪,现实是不是这样呢?寒冷成为审美对象,舆论基调是欢乐、惬意的,但这是因为省略了严寒中煎熬者的感受。这种基调甚至也决定了媒体记者捕捉画面、采撷信息的角度,成为不自觉的影响。

  网络传播越方便,网络活跃者的兴趣越具有扩散性。有时候,消遣浮泛的兴趣凝聚为众人议论的话题,但舆论不过是声音数量的集合。线上的世界越来越精彩,却让线下的世界变得越来越陌生,底层、弱势者的声音也更轻易地被略过。我们确实只用拿起手机就能分享信息、感受观点,但一部分最具网络传播能力者的感受因此过度放大。适应了网络传播规律,一些私密趣味可以引发广泛关注,仿佛成了大事件。点击率飙升,有时让无关痛痒的观点四处开花,却并不意味着重大核心问题自动凸显。一些切身利益相关之事也可能在网络中被“刷屏”,像是失去了关注的价值,或者直接从人们心头消失。

  互联网制造的便利有时让人更懒惰,被动地看,被动地听,不肯朝手机之外的世界多张望,想一想网络的世界有没有失真。我们其实有必要主动关注网络之外的声音,体察线下那些弱势群体容易被忽略的感受。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