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二论打好“十三五”开局攻坚战
2016年01月05日 07: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评论员

  历史的重要关口,方向往往比速度更重要。在中国经济日历走完“十二五”,顺利收官,在“十三五”开局时点的当下,选择经济发展道路,定位经济改革方向,显得至关重要。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遵循这一发展逻辑,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应然方向和必然要求。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与问题,表象上看是速度、周期性问题,但根子上是结构性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缔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但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发展惯性作用下,也逐渐累积了一些体制性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比如,一些重化工业和一般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供给不能满足不断升级的需求结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三驾马车”等。这些问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叠加,必须靠结构性改革去化解。

  加强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投资精确性和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把正把好结构性改革的方向,首要的是准确定位产业政策大方向。控什么,扶什么,产业政策的进与退,直接决定产业发展布局与结构。要加快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并向精细化、专业化和高品质化方向延伸;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加快打造制造强国;还要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培育布局集成电路、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调整产业结构,要注重加减乘除并举。对于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要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扶植、积极培育。而对于一些低附加值、高污染、高排放、落后及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则应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强化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加快出清、稳妥化解、有序压减、警惕反弹,为全面调整和深化改革腾挪出更大空间。

  把好结构性改革的方向,重要的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从需求侧管理转向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是由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日益凸显的供需错配矛盾所决定的,也是我国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位为完成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扎实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策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战术安排,亟须改善要素市场的功能和生产率,更加关注创新技术、资本等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同时还需深入推进多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打出减税融资等“组合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降低经济运行的制度成本,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此外还应在增量上多做文章、做好文章,增加民间资本的投资机会,瞄准并补齐短板。推进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新需求、释放新供给。

  推进结构性改革,既是一场攻坚战,还是一场持久战。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打好这关键一役,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调整结构,实则上都是一种利益调整与取舍,有调整固然有阵痛,有取舍也固然就有阻力,但改革的“阵痛”我们必须勇于承受,调整的阻力也必须敢于克服。因为,阵痛过后,我们将赢回中国经济的新未来、亿万人民的新生活,民族复兴的新希望。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