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如期而至,哪怕与地球彼端的西方国家时差仍存,但一派喜庆早已在大街小巷弥散开来,圣诞树、彩条棒、铃儿响叮当……一夜欢闹与喧嚣。
去年圣诞,昆明南屏步行街举行“飞雪”活动,人流量超过11万人,而三小时“狂欢”后,这座城市留下的不是烛光月夜、祥和宁静,而是满地垃圾和环卫工彻夜辛劳的身影。在全国各地,因庆祝圣诞,不乏垃圾成堆、满地疮痍,彩条彩带遗落街道、餐馆饭店食物浪费,密集出行及酒驾醉驾致使交通事故频发,人群拥堵、光火而庆,不经意间便为踩踏事故及火灾等安全问题埋下隐患,圣诞节在国内俨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般光鲜亮丽。
文明,一个国家隐含内敛的精神财富,现如今,我们大力倡导“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被提上国家层面予以重视,相较公众的期盼与文明覆盖面,所存问题显然与之相去甚远。年年狂欢年年庆,却也见年年脏乱和年年世俗,原本寓意美好的圣诞节,在不少地方却多少有些异变,如今,圣诞节更成了“购物送礼”、“胡吃海喝”的代表性节日,除了平安夜祝福,几乎沦为了与“光棍节”、“双十一”等相类似的“商业代表”。事实上,也正是些许内涵余文化的“空壳”,致使公众对圣诞节褒贬不一。且不论所谓“文化侵略”和“崇洋媚外”,“中国式”圣诞节显然欠缺了一些文明、多了一些浮躁。
安全,不可忽视的节日保障。2012年圣诞夜,安徽合肥一门面房发生火灾,造成5名大学生死伤,在武汉、中山、洛阳……圣诞火光都带来过凉彻心扉的悲剧。每年圣诞节前夕,各地交警疲于处理各式交通事故,却见广泛宣传的安全提示被人们当成耳旁风,一次酒后的飙车、一段独行的夜路,美好祝福尽成空话。在彻夜喧嚣面前,安全二字如同妈妈的唠叨,不少人根本不加在意,各类事故成了对“平安夜”最大的讽刺。
圣诞节原本寓意美好,也是西方浸染了祥和温暖的佳节,在中国盛行,也便多了些“中国特色”,只不过,那些负面的“特色”,实在叫人辛酸与无奈。原本恰到好处的动静为一派盛大遮掩,丰盛餐桌前的家庭亲情、不见异物的漫雪街道、含义层叠的节庆活动,我们又何尝不是品味着、收获着,却也在丢失着、遗忘着。那些没有国界、不分人种、无关宗教的温暖,那些有着向上精神、超脱世俗却浸满人情味的元素,才是我们应当接纳吸收的真正“营养”。由此,我们更应多些秩序和警惕,少一些肆无忌惮和粗心大意,文化侵染还在其次,至少我们的文明不能丢、安全意识不能丢,在中国,圣诞节也须多些“中国味”。
只愿圣诞节多些文明与安全,狂欢也罢、祥和也好,秩序井然、欢愉而庆、人人安眠,便是这个节日最为朴实的意义所在,便是我们接纳文化、分而受之的“聪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