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凯恩斯主义"说再见

2015年11月13日 13:43   来源:CE.cn   

  新闻背景:

  近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首提“供给侧改革”,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国家经济调控的着力点将从由需求端入手引导消费,转向从供给端着力推动产品品质提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升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创新供给造就电商购物狂欢

  “网购节”不是“黄金周”,并非由行政命令所推动;其生命周期最终由市场决定,而不可能是非市场人士的坐而论道。正因为是创新供给,市场秩序有待新建重组,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网购节”自问世起就争议不断,于今回头再看,当年备受诟病的物流缓滞、虚假折扣、以次充好、退货遭拒等种种问题,正通过市场的“自我矫正”逐步清除。【详细

  “供给侧改革”是经济增长新动力

  在经济新常态下,“三驾马车”已经显出颓势:投资收益下滑,国际需求低迷,国内需求亟须升级换代。“海淘族”兴起,正是国内需求被挤压的表现;大量外贸企业的破产和转型,则成为国际市场萎靡的风向标;而各地建设项目投资增长趋缓,也表明投资者对预期收益的担忧。社会需求侧的疲态尽显,恰恰源于供给侧的结构不良。因此,推动“供给侧改革”,正是对症下药,抓住了当前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详细

  向结构性改革要新优势

  但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则会出现生产要素错配、投资回报递减、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活力下降等副作用,最终给经济带来结构性破坏。相较而言,供给侧方面的政策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意愿和生产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持续增长、长期繁荣的根本所在。我们迫切需要把握新常态下的新特点、新趋势,着眼创新供给、提升效率,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向结构性改革要经济新动力、竞争新优势。【详细

  中国经济将转向供给管理

  与偏重刺激消费、需求与投资的“需求管理”不同,“供给管理”要求减少干预,使经济自身增加供给,提振经济活力。事实上,目前推进的大多数政策的确带有供给管理的特征,如营转增改革、从结构性减税到大规模减税、放松政府管制、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打破垄断、鼓励创新和创业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当下的中国就是要坚定地推进市场化改革。【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中国目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扩大需求的办法刺激经济。但是这一办法多有弊端,比如出现债务率过高、产能过剩、通货膨胀等问题,美国上世纪出现的“滞胀”就是长期刺激的最终产物。目前,中国还没有到“滞胀”的程度,但也无法继续通过刺激需求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增长。

  提供有效供给,技术创新被认为是核心的经济增长动力。这并非以政府为主体来主导创新或扶持新兴行业,反而强调的是以开放、高效率、低税负的方式扩大市场空间,激发社会各部门微观主体的创新潜能。具体到中国的语境下,主流的观点就是减税和放开管制,通过这两者来扩大生产、刺激创业与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利润空间,并增加就业与居民收入。

  当然,更重要的是改变政府的行为习惯和国人的思维方式——遵守法治,公平竞争。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