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官微不删帖,值得借鉴

2015年10月27日 09:26   来源:红网   

  针对此前@文化部官方微博因删除网民跟帖而引发的质疑,24日下午2时许,@文化部开腔回应质疑称:“初来乍到,小编多有不周。感谢大家这些天的建议、意见!我们既然有勇气开通,也一定会面对、承担、改进,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与包容。欢迎大家多多拍砖,我们仍将继续以不删帖的态度,把微博越做越好!”

  概括来说,@文化部的这条微博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欢迎拍砖,广开言路。相较于此前急吼吼删除网民跟帖的简单粗暴,这显得理性、温和了许多;而且萌宠的语调,也拉近了与网民之间的距离。有错就改,放低姿态,在网络民意发达的今天,是务实之举。

  本来,文化部开通官微就不应仅仅是“发布文化政策、信息、资讯”那么简单,它还应是一个上通下达的渠道,一个官民互动的平台。也只有通过网民有效的信息反馈,文化部门才能真正审视、改进既有政策。如果一遇到不同意见、遭遇嘲讽就删帖,显然会被诟病——连起码的度量都没有,这样的官微,也很难给人信任感。

  也正因此,当@文化部“操之过急”地删除网民跟帖时,其遭遇了更大面积的“围剿”;而当其做出开门纳谏、绝不删帖的表态后,许多网民又纷纷“黑转粉”,对@文化部点赞。学会以合宜的姿势跟网民打交道,是政府经营好官微的第一步。

  政府开通官微,既要有赢得点赞的信心,又要有收获“差评”的度量。本质而言,网民积极参与政府官微互动,是对其表达权、监督权的积极践行,体现的是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有些官微随意删帖,就是对公民表达权、监督权的侵犯,也不利于政策的改进。还要看到,基于互联网的开放与共享性质,官微发布的信息注定不可能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它同样具有开放与共享特质。政府发布一项政策,网民众声喧哗,这在网络社会中再正常不过。

  在民意已经过河的今天,政府官微需要做的是坦坦荡荡、虚心纳言,但同时,需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网民是否也该理性发言?包括@文化部发布的第一条微博在内,有部分网民在@文化部博文下的跟帖,颇有些讽喻之声。事实上,一个理性稳健的舆论场,不仅需要政府官微的低姿态,也需要网民遏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出恶声。大家都有话好好说,有商有量;如此,也不难推动沉默的声音被打捞、政策建议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文/王言虎

(责任编辑:屈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