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排放门不会是第二个安然事件

2015年09月25日 06:48   来源:京华时报   徐立凡

  从事件曝光到企业担责,总共只有5天。从政府到企业表现出的正面应对危机的态度,为大众和德国制造业最终度过危机打下了基础。

  大众“排放门”引发的风波正在向追责和行业揭弊两个方向发展。公司短期内损失了290亿美元市值,集团CEO马丁·文德恩宣布辞职。24日,又有德国媒体爆料,由国际清洁运输协会测试的宝马X3xDrive20d运动多功能车排放量达到了欧洲标准的11倍,宝马股票在法兰克福市场随即下跌近10%。

  这是一幅典型的商业丑闻导致的灾后场景。原有的商业信誉和品牌价值被撼动,质疑纷至沓来。这不只是大众必须承担的成本,也是德国汽车业乃至整个德国制造要共同承担的成本。问题在于,这股冲击波会波及到哪里。

  基于大众操纵尾气排放检测的欺诈性质,人们不禁联想起2001年的安然事件。作为位列世界500强前茅的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当时风光无两,却被发现长期虚造利润、隐瞒巨额债务,在评级机构调低信用等级后,安然最终轰然倒塌。而付出欺诈代价的不止安然,随后半年多时间里,安然事件与“9·11”一起重创了美国投资者信心,美国股市2.5万亿美元市值蒸发,全球大宗商品、贵金属等市场出现拐点。

  大众“排放门”与安然事件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性质上看,二者都是对监管机构、消费者、投资者主观故意造假。从发展进程看,都在市场引发了强烈的连锁反应,而且与安然事件一样,国际评级机构也发出了下调大众信用等级的预警。从时间点看,安然事件爆发时,受“9·11”事件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明显变盘迹象,而大众“排放门”发作时,全球金融市场也屡经震荡,欧洲正饱受难民潮困扰。那么,大众“排放门”会成为第二个安然事件吗?

  历史有时候确实惊人相似,但走向却可能大相径庭。尽管与安然事件一样,大众“排放门”显示出了资本固有的贪婪,显示了行业中的隐秘黑洞,显示了再成功的企业也有抛弃社会责任的冲动,但是,大众“排放门”不会成为安然事件的复制版。

  这是因为,一方面,虽然性质同样恶劣,但大众“排放门”造假是独自行动,安然财务造假则是联手而为,后者更能折射出市场监管体系的缺失,因而更具破坏力。另一方面,作为装备制造业龙头,大众具有更稳定的赢利模式和更强大的现金流,抗打击能力要强得多。在调查结果出来后,美国监管机构对大众的最高罚款可能高达180亿美元,而大众去年利润为124亿美元,尽管会遭受重创,但不致出现生死之虞。

  而最关键的是,德国政府、舆论和大众,在事件曝光后的冷静反应。德国政府启动了不预设立场的调查,显示出不被美国调查结论和舆论倾向所左右的立场,德国舆论则在深挖柴油清洁车内幕,而大众在美国要求召回50多万台涉事车后,主动承认涉事车高达1100万台。从事件曝光到企业担责,总共只有5天。而2010年丰田召回事件,用了5年时间。从政府到企业表现出的正面应对危机的态度,为大众和德国制造业最终度过危机打下了基础。

  就此而言,大众“排放门”不是给了我们“看笑话”的佐料,而是给了我们一份信任危机如何产生、又该如何应对的全套教材。对于同属制造大国的中国来说,其中不乏可汲取总结之处。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