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我国财政赤字风险可控

2015年09月23日 09:54   来源:环球时报   贾康

  我国财政收支矛盾正在变得突出,8月一般预算收入增长6.2%,主体税种如增值税增速下滑严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5.9%,已经连续第二个月增速超过20%。在经济下行中,财政收入增幅明显降低,而服务于“积极”政策取向的财政支出扩张加力又成为客观需要,于是问题就聚焦到,在财政“过紧日子”中如何认识和把握财政赤字?

  财政是国家职能的必然产物。财政收支过程中出现的赤字有自然而然的起源。任何一个国家各个财政年度的收支不可能绝对平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凯恩斯主义成型之后,财政赤字已被各国政府视作稳定经济所需反周期操作的政策工具,成为宏观经济调控中应用十分普遍的一个重要经济变量。因此,在此阶段上,出现赤字更多的不是自然原因,而往往是决策层有意把赤字当做政策工具使用。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主要有3种:第一,用往年的财政结余弥补;第二,向银行透支或借款弥补;第三,发行公债以债务收入弥补。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支状况看,只有个别年份略有结余。因此利用财政结余弥补赤字在我国现阶段已无法实现。

  历史上曾有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增加货币发行来弥补财政赤字的情况。这种方式实质是把财政赤字货币化,极易引起货币的非经济发行,虽然过程简便,但政府要直接面对的是货币增发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从1994年开始,我国弥补财政赤字实际上只剩下一条比较规范的路——发行公债。当然,债务规模的不断增长,又会产生债务负担的合理配置和债务负担在代际间的转换关系问题。这就需要“瞻前顾后”,做好长期动态平衡和综合平衡。

  赤字作为政策工具当然也有“双刃剑”特点,如果安排不当,其负面作用(风险因素)主要表现为两条:一是使政府支出扩张过度,造成过大通胀因素和政府行为的“越界”,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二是资金安排不合理,未能有效优化结构,甚至会加剧结构矛盾和社会矛盾,与应有的绩效导向背道而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基本上是“连年赤字”,但在总结调控经验中,赤字安排掌握已比较成熟,当前年度的赤字率(赤字规模与年度GDP之比)在2.3%或更高一些,但明显处于安全区(安全区量值可比照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设3%的预警线);未来年度不排除再提高一些,但会谨慎把握;资金使用方向纳入预算盘子坚持以稳增长、优结构、护生态、惠民生为原则,努力加强量化考评和多重监督,结合着预算改革力求提升绩效水平。所以我国的赤字风险可控。(作者是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