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人带GPS:"智能环卫"技术管理也应植入人性考量

2015年09月17日 10:50   来源:光明网   朱昌俊

  近日,南通如东县环卫处南区60余名环卫工人每人领到一个“白盒子”,根据要求他们上班时必须佩戴。“据说这是GPS,用来监管我们工作的。”此举引发广泛关注。有环卫工人称这一做法让他感觉不自在,也有市民表示这是对环卫工人的不尊重。对此,如东县环卫处一名负责人解释称,该设备为便携式定位终端,是为了实现智能环卫管理的一种手段,包括管理者都需要携带的。(9月16日《现代快报》)

  诚如该县环卫处的负责人向媒体道出的苦衷,环卫是“没有围墙的工厂”,监督上确实会面临一些难度。所以借助“智能环卫”的东风,给每个环卫工配备一个便携式GPS,似乎便成了一个相当理想的选择。但从环卫工和外界的反映来看,对此举无疑又多有争议。那么,到底问题出在哪?

  新闻中的一个细节是,除了环卫工,管理人员也要佩戴这种“定位器”,如此一视同仁确实值得提倡。但复杂之处就在于,处于不同的岗位,对这一有着人身监控意味的技术管理手段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比如底层的环卫工,一般工资低,工作环境较差,处于管理环节的最末端,这些往往决定了他们对于外界的尊重和信任会更为看重,在心理上也会更为敏感,所以对之排斥心理自然更大,也更容易激发舆论的同情。在这一点上,说明这项管理举措实施之前,管理者的“换位思考”其实是做得不够的。

  就管理成本来说,这似乎是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只要提前投入一笔费用,就基本可做到杜绝所有的管理死角,实现“高效管理”。但现实看来,其实未必。一来,机器的轨迹监测毕竟单一的,并不能还原所有的具体场景,何况环卫工作属于动态的户外作业,他们所面临的工作情况要比GPS记录下的行动轨迹复杂得多,当简化的轨迹与复杂的工作场景相冲突,后续的奖惩势必要牵涉到不少的纠纷和争议。二来,让环卫工随时带着被监视和不被信任的感受作业,相信工作效果好不到哪里去。这样一来,反倒可能是得不偿失。

  这一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背景便是当下“智能环卫”的趋势。但真正的智能环卫真的就是这样吗?为环卫工配备一个GPS就智能了?根据相关定义,所谓智慧环卫,其实是依托物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对环卫管理所涉及到的人、车、物、事进行全过程实时管理,合理设计规划环卫管理模式,其最终目标是为了“用数字评估和推动垃圾分类管理实效。”所以不难发现,至少在现在条件下,单纯对环卫工实施的“定位”管理,其实与智慧环卫并没有多大关系,而不过是一种管理上的“偷懒”和对概念的偷换与异化。

  运用技术提升管理效率,无可厚非。但倘若技术的运用少了人性的考量,只能与最初的预期管理目标背道而驰。事实上,在现代管理理念中,对于员工的尊严照顾其实已经越来越被提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当前现在各行各业,似乎都在强调借助技术更新来提升管理效率,而越是在这样的潮流面前,越要警惕技术与机器对于人的尊严、温情与人性的剥夺。在这个意义上,这一源自一个县城的环卫管理“创新”未尝不是一个小小的提醒。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