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读什么书,不是个人小事,而是关系个人命运、国家兴亡的大事、要事
“晨练宝剑,夜读兵书。”古人用8个字,高度精炼了军人应有的生活方式。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兵书者,存亡之道,不可不读。
所谓“兵书”,即论兵之书。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兵书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中国有《六韬》《三略》《孙子兵法》《论持久战》等,外国有《长征记》《高卢战记》《战争论》《制胜的科学》……然而,在一些基层部队图书室里,各类书籍琳琅满目,兵书却寥寥无几。一些领导干部书架上摆着成套装帧精美的兵法,却鲜有翻阅。
身为军人,为何却对兵书不“感冒”?面对疑问,官兵回答各异,归纳起来无非是没兴趣、读不懂,或者觉得用不上、过时了。然而,军人生来为战胜。既然主业是打仗,对关于打仗的知识,有兴趣要学,没有兴趣同样要学。否则,就愧对军人称谓,愧对人民重托。有些兵书可能的确有一定门槛,但“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只要肯用心钻、苦心学,自然能深乎其中,得乎其妙。
事实上,每一本经过历史沉淀和选择得以留存的兵书,都是对当时历史条件下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总结,都是前贤智慧的结晶,可从不同角度揭示战争的规律。熟读兵书百卷,韬略生焉。遍翻古今中外军事家的传略,几乎都有相同场景:夜深人静之时,主人公们或于大帐之内、或于古庙之中,或伏案、或抚髯、或秉烛,手中握的都是卷卷兵书。正是靠着这样的苦读深钻,抗金名将岳飞才能用兵如神。抗倭名将戚继光,不仅熟读兵书,还亲笔编写《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部练兵经典,带出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在战斗间隙苦心研读中外兵书典籍,写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名篇,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共产党人掀起了一波波学习研究军事名著的热潮,并紧密联系实际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军事理论,奏响了一曲曲豪迈雄壮的胜利凯歌。
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认为,在经验科学中,史例可以说明一切问题,尤其在军事艺术中更是这样。一本《孙子兵法》,历经千年风霜仍熠熠生辉,并且在非战争领域同样闪耀智慧光芒。不可否认,战争的形态正在发生剧烈变化,武器装备的技术含量日益提升,但战争的基本原理、制胜机理没有变。从前人经验和教训中找准吃透这些基本规律,就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看透迷雾,牢牢把握主动权。现代战争是全系统全方位的对抗。各级有各级的职责,各级有各级的作用。关键时刻,一个士兵的作为甚至可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向。钻研战争经验、把握战争规律,是全体军人的“共同课目”。事实反复证明了,谁学得好、悟得深,胜利的天平就会倾向谁。
战争历来是血性与理性的比拼。未来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将军的较量”,也是“班长的较量”,更是“书桌的较量”。军人读什么书,不是个人小事,而是关系个人命运、国家兴亡的大事、要事。因此,作为当代军人,都应该而且必须读好兵书。
(作者为成都军区政治部干部)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