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欢喜一半忧——并不意外的茅盾文学奖

2015年08月20日 07:27   来源:北京晚报   陈梦溪

  茅盾文学奖揭晓了,十部最后入选的作品最终有五部得了奖,可谓一半欢喜一半忧。

  先看得奖者中知名度最高的作家王蒙。王蒙是中国当代仍然在世的作家中成名最早、知名度最高、获奖最多、职位最高的作家之一,他曾担任文化部部长,现在还是中国作家协会的名誉主席。早在上世纪80年代,王蒙就凭借作品《活动变人形》入围茅盾文学奖,不过由于当时的文学趣味和一些特殊原因,他没能得奖。此次得奖时他已经81岁高龄,是历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中最年长的一位。王蒙这次拿70多万字的《这边风景》来参选有些志在必得的意味。

  这部作品前两年出版时不仅引起了文学圈的震动,也取得了商业的成功,图书销量一直不错。新疆给了王蒙很深的印记,在这本书中他也全部表现出来了。

  与王蒙相反,很多人是从得奖新闻里才知道金宇澄这个名字的。金宇澄的故事很传奇。这位年过六旬、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作家可能在两年前《繁花》出版前,他只是上海一本文学杂志的编辑,而《繁花》的出版让他以火箭的速度成为当下文学圈里最火的作家。近些年已经很少有一部作品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如此广泛的讨论,《繁花》作者和作品就更仿佛横空出世。其中议论最为热烈的就是金宇澄以上海普通话的方式进行方言写作,这也让这部作品与众不同,有人将他对上海的描写抬高到与张爱玲和王安忆齐名的高度。所以从第一轮入围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就被文学圈内外皆看好拿奖,最终获奖也并无悬念。

  金宇澄想做个实验,上海话是母语,普通话是第二语言的金宇澄用上海话写出的小说得到了大多数评委的认可,他的这部作品也因此成了历次获奖作品中最特别的一部。

  得票最高的《江南三部曲》的得奖被评委形容为“众望所归”。这本87万字的故事是格非花了近二十年写的一部大作品,从上世纪90年代他就已经开始酝酿,最开始的构想就是从一个小村庄写到一座大城市,最终定名为江南三部曲。格非称自己当时考虑用地方志的方式写作,后来放弃了,改成写三部作品,写作时间就变得非常长。这三部作品的人物都是相连的,主题也是有继承关系的。

  格非这几年收获颇丰,不仅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接二连三出版,《隐身衣》获得了去年的鲁迅文学奖,作为清华大学文学教授的他还出版了多本文学评论集。很少有人能集学者、评论家和作家于一身,但格非做到了。这次得奖格非票数第一,60位评委他拿到了57票,是一个巨大的认同,又将他推向了作家生涯的又一个高度。然而格非作为这次五位得奖者最年轻的一位,51岁的他正处于创作的旺盛期,茅奖显然不是他的终点,这位勤奋的写作者接下来还会有更多好作品问世。

  《黄雀记》是苏童个人最喜欢、最满意的两部作品之一,另外一部是上一届的同样入围茅奖但失之交臂的《河岸》。苏童是个明星作家,也是很早成名的江南才子,早年因为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导演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而收获了各个年龄段的忠实读者。苏童的《黄雀记》在这次获奖的五部作品中是篇幅最小的,与其他厚重的历史书相比,苏童一如既往充满灵气的描绘,让这个故事结构精致而充满韵味。《黄雀记》这部小说和别的小说不太一样的是,它是关于几个比较边缘的小人物从青春期到中年这一段的生活,截取了一小段他们的生存状态。它的切口本来就是比较小的,原本也不是那种宏大的结构。作品的好与坏不应该以篇幅而论,长短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结果公布前,李佩甫的《生命册》这部作品并没有引发太多的关注,也并不是拿奖热门,这部小说和落选的阎真的《活着之上》、范稳的《吾血吾土》都是十分具有厚重感的小说,这三本哪一本最终得奖或落选都不意外。身为文学大省河南省作协主席的李佩甫,贡献了这届茅盾文学奖唯一的一部乡土文学作品。李佩甫早在1999年就发表了令人震撼的作品《羊的门》,这本名作一出,李佩甫名扬天下,几乎震动了整个文学界。这次的《生命册》更是让作家出版社的编辑等了5年。这部近40万字的长篇小说在2012年《人民文学》杂志上隆重推出,年终还获得了人民文学奖。在2012年小说学会年度长篇的排行榜中,《生命册》排在金宇澄《繁花》之后,名列第二,为李佩甫苦心写作的《平原三部曲》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