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僵尸肉”不该顾左右而言他

2015年07月14日 07:13   来源:羊城晚报   赵志疆

  不久前,横空出世的“僵尸肉”令所有人既惊且怒,没想到,7月9日,记者洪广玉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剧情逆转的时候到了:“僵尸肉”报道是假新闻!》,认为“僵尸肉”其实并不存在。7月12日凌晨2时,受质疑的新华社记者李丹发文反击,称采访近一周,联系多个部门和当事人,核心事实由相关部门两次确认,僵尸肉不是假的!

  “僵尸肉”事态发展至今,实可谓一波三折:“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原发报道令人猝不及防,当公众化愤怒为力量集思广益之际,“逆转剧情”之文的广为传播,却使人顿生一拳打在棉花上之惑,接下来,身陷舆论漩涡的原发报道作者,站出来回应舆论质疑。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辩论的焦点也集中在新闻报道操作的专业范畴。不过,在一次次舆论突变中不知所措的公众,此刻最关心的问题是——骇人听闻的“僵尸肉”,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个核心问题上,依然缺少权威的声音。最新消息是,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会同海关总署、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海关总署公安部关于打击走私冷冻肉品维护食品安全的通告》,通告称在今年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中,有的查获时生产日期已达四五年之久,对所有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海关均依法予以销毁。这似乎可以视为一种官方回应,但却显然失之笼统:冷冻数年之久的冻肉,是否可以被称为“僵尸肉”?

  有人提出,舆论执拗于此未免小题大做,因为冻肉是“70后”、“80后”抑或“90后”、“00后”并无本质区别。这显然是一种“和稀泥”的说法:此事之所以引发轩然大波,正是因为“70后”、“80后”等字眼严重挑战了公众的想象力和忍受力。此刻回避这些字眼,不免给人以顾左右而言他的感觉。诚如专家所言,“僵尸肉”尚无明确概念,但这是否意味着所有超期冻肉都可以一概称为“僵尸肉”?

  食品安全领域事故频发的背景中,出现超期冻肉并不令人意外,但如果“冻龄”数十年的冻肉频频出现,势必意味着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孱弱到令人惊叹的程度。公众受食品安全困扰已久,每当负面传闻出现总不免持有一种“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如果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刻意夸大用词,势必会加剧公众的焦虑与恐慌。如果认定“僵尸肉”确有其事,无疑意味着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全面反思;反之,如果“僵尸肉”只是夸大其词,媒体从业人员的新闻素养难免要遭受质疑。非此即彼的事态格局,注定不可能“两全其美”,但这却是平息舆论质疑的必然代价。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