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成“共各国”:“粗糙”,不应是最后一课

2015年07月03日 07:46   来源:钱江晚报   戎国强

  粗糙,如果仅仅是个人生活习惯,影响的范围不大,只要有关者能接受、习惯,别人也管不着;如果公共生活中“粗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就可能和管理水平,和责任心,最终和人的素质都会有一定的关系。最近,义乌市的近万名初中学生在离开母校前,所上的最后一课,就是“粗糙”。

  昨天的《钱江晚报》报道说,义乌市应届初中毕业证书上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和”字写错成了“各”字。而且,这个差错还是毕业证书发到学生手里后才发现的。毕业证书从印刷厂到学生手里,中间要经过教育局和学校,但是,学校和教育局都没有发现差错。一位家长批评学校“是怎么教学生的”,一位校长还觉得挺委屈,因为毕业证书是教育局统一印制的。但是,学生直接面对的是学校,不怪你怪谁。学校拿到毕业证书后,已经核对了证书上的学生个人信息,就是没有核对其他的统一部分的信息。学校是无条件信任教育局的,而教育局拿到毕业证书也没有核对检查,教育局是无条件信任印刷厂的——他们对学生应付的责任,也都一并交给印刷厂一家了。

  校长觉得郁闷,因为家长可以责怪校长,校长对教育局的抱怨是不能公开表达的——在一个对上负责比对下负责更重要的环境里,下级才会有这样的郁闷。这和“粗糙”一样,“粗糙”总是发生在底层,发生在边缘人群身上,发生在“沉默的大多数”身上,就像摇号分配的经济适应房是质量纠纷最多的房屋一样。

  “粗糙”是因为粗心,即不认真,缺乏责任心。为什么学校、教育局都没有发现的问题,家长却发现了?因为他们是家长,是父母,他们爱孩子,在乎孩子的感受。家长吴先生说:“虽然只是一张纸,但有纪念意义。”学校和教育局的相关人员如果想到毕业证书对学生的意义,就可能会认真起来,负责起来,差错就可能被及时发现、消灭,就不会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这么堵心。

  这样要求学校和教育局过分吗?这就要看教育是干什么的,我们向教育要什么?如果只要升学率,只要领导者、管理者的政绩,而不在乎一件事情对人的意义,对人的影响,那么毕业证书有无差错是不会列入考核范围的,学生堵心,家长窝火,是不会影响升迁的,应付一下就过去了。不知道《钱江晚报》报道中所引用的学校的通知是否完整,所以不能断定,学校在通知学生更换毕业证书时有没有说一声“抱歉”之类的话。这也是小事,是细节,但是,怎样对待小事,怎样对待小人物,往往最容易看出素养来。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