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骂作文原型是对高考理性的绝佳讽刺

2015年06月11日 07:14   来源:红网   岳乾

  高考大幕落下,而备受关注的作文题再起波澜。在全国16套高考题目中,有一套作文题因选用新闻报道为背景材料,而导致“原型”遭到网友“围攻”。不过,记者从湖北高速交警方面证实,网友骂错了人,真正的当事人已经受到了警方的严密保护。(6月10日《新京报》)

  虽然是骂错了人,但这非但不能减损谩骂者的恶劣程度,反而愈发凸显了谩骂者的非理性。这样的非理性行为,是对高考作文题目所考察的理性思考能力、情感合理表达能力这一“高考理性”的绝佳讽刺。

  这一作文题目所给出的材料大义是这样的:女大学生举报在高速路上违反交规的父亲引发争议,考生可给女儿、父亲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面对这一作文题目,我相信,经受过严格、标准化作文训练的考生们,绝大多数恐怕都明白这一题目的“政治正确性”或“得分点”所在,无非是以大义、公义为优,以公共秩序为先,在优先保障公共秩序与公义的情况下,再以有礼有节、有情有理的私下交流来规劝父亲,最终达成父女双方的理解,达致公义与私情的和谐。我也相信,绝大多数考生都会循着这一路径,在作文写作中表明其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与情感合理表达的能力,具备对于公义与私情的理解统合能力,以契合“高考理性”的需求。

  然而,当这些在考场中、纸面上充分展示其理性思考能力与情感合理表达能力,展示其呼唤公义之公共精神的考生们走出考场、进入现实生活后,立马换了一副面目,成了非理性行为的操盘手,成了公共秩序的伤害者,人肉、谩骂围攻仅仅为这一题目提供材料的原型,以至于真正的原型需要警方的严密保护。他们不愿意换个角度思考一下,这一作文题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如果当时命题者不是利用这则材料,而是利用其他的材料,恐怕作文的难度会大为增加,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个原型“拯救”了他们,而不是“害”了他们。他们甚至不愿意去辨别所谩骂的对象是不是弄错了人,只是人云亦云地爆出粗口,为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所裹挟。对照他们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理性,这样的非理性举动除了证明高考理性的虚伪、教育的虚伪,还能证明什么?

  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见这一波非理性行为的根源,实际上也并非这些谩骂者对于该原型有多么大的仇恨,他们的非理性举动乃是发泄对于教育体制的不满、释放被压抑已久的情绪。既不能指向教育者,也无力理性地表达对教育体制的意见及建议,他们的矛头所能指向的,唯有看似不相干但又最弱势的材料原型,用一句网络术语来说,被谩骂的原型实属“躺枪”,而被弄错了的“原型”更是“躺枪”中的“躺枪”。

  但正是“躺枪”,使得谩骂者的非理性愈发凸显,也使得教育的虚伪、高考理性的虚伪愈加刺眼。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这样虚伪的教育与考试制度,培育不出学生真正的理性能力与不偏不倚情感表达能力,也培养不出在现实中统合理性与情感的公民,更培养不出现实的公共意识、公共秩序。它所能培养与选拔的,仅仅是经过标准化训练与程式化演练,懂得迎合考官的意愿,懂得满足高考理性之需求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