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源危机根在大学生就业难

2015年06月04日 08:05   来源:红网   乔瑞庆

  中国高校正在遭遇深度的生源危机。广东,2013年二B(本科)批次最后一次征集志愿后,有60余所参加征集志愿的本科院校遭遇零投档;2014年,在二B批次第一次录取结束时,共有1.5万多个招生计划数没有完成。河南,高招计划已连续3年未完成,2014年有近7万个招生计划数未完成,占整个计划的11.36%。北京,高招计划从2008年的7.67万人调整到2014年的5.22万人。即便如此,北京本科二批次从2010至2013年连续4年未完成招生计划,本科三批次也有4年未完成招生计划。(6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高校招生难已经不是个案。不仅名不见经传的二三流高校面临生源危机,即便是一流高校也要面对招生困难。招生季已经成了战争季。生源争夺战愈演愈烈。各类高校为争夺生源花样频出。最奇葩的莫过“美人计”了。男神女神的靓照竟然成了高校吸引新生的工具。大师和学术终究没有抵过颜值。斯文之不堪,可以知矣!

  高校招生缘何难?有人说,是生源绝对数量减少了。是的,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及人的生育观念的改变,相比于70后和80后,90后的总体数量是减少了,但是读高中的人数却未必减少。70后和80后人数虽多,但是能读高中的人却不多。90后人数虽少,但是读高中的比例却多。现在一个高中的班级数量要比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多很多。大学的生源数量并没未因90后群体的数量减少而减少。至少目前没有。

  关于高校生源危机的另一种解释是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质量不高。这个似乎更荒诞。那些五花八门的专业,对绝大多数高中生来说都很陌生。在专业质量上,高中生与高校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绝大部分学生不能根据专业名称判断哪个专业好,哪个专业不好,更无法断定哪个学校的哪个专业强或不强。选择专业很多是根据兴趣、感觉和父母意愿。高校的专业设置及专业质量与高中生读不读大学、读什么样的大学的选择基本无关。

  高校生源减少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读大学的意愿和家长支持学生读大学的意愿都降低了。大学的神圣感和骄傲感已经荡然无存了。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让大部分学生和家长看出了读大学和生存的关系。读大学和好的生存状态没有必然关系。读完大学,一事无成的不少。没读大学,开宝马住别墅的也不在少数。“读书无用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观点或论调,在现实面前,它已经转化为千千万万个学子和家长的行动。

  大学生就业难,降低了学生和家长对读大学的预期收益,对大学的教育需求自然也随之下降。而作为大学教育供给方的高校并没有减少。大学教育供给总量非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在增加。一些高校在“大而全”的陈旧观念下,还有扩张的冲动。同时,大学教育供给的结构也不合理。自从世纪之交大学的合并潮流之后,中专升大专,大专生本科,三本升二本,二本升一本几乎成了高校的共同选择。迎合市场的职业教育供给和自娱自乐的学历教育供给比例日益不合理。这不但加剧了就业难,也加剧了大学教育的供需失衡状态。

  高校生源危机根在大学生就业难。解决了就业难,增加了读大学的预期收益,让学生和家长看到了读大学的好处,高校生源危机自然能缓解。对于本科高效而言,不要贪大求全。拿出扩大校园规模的钱扎扎实实办好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不但让学生学有所成,还有学有所归,才是正道。对于专科院校而言,不要老想着升本,办出特色又实用的职业教育对社会的贡献要远甚于一个批量制造学历的本科。学生就业不难,学校才能招生不难。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