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个证明为何成为入学的“拦路虎”?

2015年05月27日 10:11   来源:中国江苏网   肖克

  非京籍学龄儿童入学审查即将开始,根据今年年初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的意见》,非京籍儿童入学提供“五证”的政策基本不变,具体细则由各区县结合实际制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细则让“五证”延伸出了多达28个证件,让非京籍家长们有苦难言。近日,一封家长的来信讲述了她身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故事。(5月26日中国广播网)

  从前段时间李克强总理吐槽的“证明我妈是我妈”是个“天大的笑话”,到如今非京籍儿童入学的28个证明,诸如此类的奇葩事情层出不穷,令人有苦难言。

  适龄儿童受教育本身就是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规定。到了年龄,拿着“五证”不是就可以了吗?为何要延伸至28个证件呢?关键就出在具体细则由区县结合实际制定成了“绊脚石”、“拦路虎”。各区县虽然在大的方针、政策不变,但是在具体细则上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从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角度来讲,政府如果让这些非京籍儿童都入学,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势必造成城市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对交通、住房、环境等产生巨大的压力,解决难度大,有可能影响到了的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稳定。因而,在细化入学条件上设置“拦路虎”,可以让一部分儿童回老家成为“留守儿童”,减少人员的流动,对控制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张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其一。

  从弥补现有教育资源短缺的不足的角度来讲,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寸土寸金”,如果更多的非京籍儿童进入学校势必造成教育设施的缺乏,政府就必须大量修建学校,消耗稀有的土地资源,但是这些对GDP的贡献,可以说一点也沾不上边,也就是影响到目标任务的完成,甚至是某些领导的政治前途。因而,设置“拦路虎”就可以弥补教育资源的短板,减少土地利用,可谓是“上上签”。

  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单单设置28个证明就能解决的。而是要在整合教育资源,优化结构,提高师资水平上下工夫,让农村儿童也能享受和城市儿童一样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满足外来务工子女上学的迫切需求。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