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不文明行为,也要改善游客体验质量

2015年05月20日 07:30   来源:红网   郑渝川

  有媒体此前曝出,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展柜里被游客投入钱币,展柜成为了“投币箱”。北京自然博物馆还出现过动物标本被摸秃的现象。北京其他博物馆也存在这种情况,观众不听劝阻,触摸展出文物的现象屡见不鲜。北京艺术博物馆内,由于游客扔硬币“祈福”,导致乾隆时期刻字碑被砸出多个小坑。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尽管明令禁止,游客仍不时敲击古钟。北京市文物局负责人称,依照《博物馆条例》,观众若损坏展品,不听劝阻者将交由相关执法部门处理。(5月19日《新京报》)

  博物馆通常具备馆藏陈列、学术研究及公共文化功能,20世纪末以来,博物馆与创意文化产业的融合也变得颇为紧密。博物馆需要被用于公众教育,这将有助于文化建设和传承,因此意味着不能为了完成对博物馆馆藏陈列文物的保护,就不向公众开放。这也是今年起实施的《博物馆条例》提出“国家鼓励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原因所在。

  保护博物馆文物、艺术品、科学仪器和标本等馆藏,与推进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并不矛盾。但前提是,既要考虑到馆藏参观人群的变化,又能够从游客游览体验的角度,切实改善体验质量。

  博物馆面向大众,主要的参观人群从研究人员变为大众居民,人们尽管对博物馆及其馆藏物品的重要性有所了解,但没有更深的理解,因而更可能是从寻找新奇、趣味着眼,有时难以避免以直接触碰、触摸、尝试击打等方式接触馆藏的冲动——这样的冲动,这样的行为,会对博物馆馆藏造成损害,本身也很不文明。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些人之所以鲁莽为之,其实还是想设法近距离接触馆藏。缺乏专业知识、学术背景的游客,慕名到博物馆参观,却无法从走马观花式的观看、了解博物馆提供的藏品介绍等体验过程,满足其好奇心。整个参观体验过程的趣味性也不足。这也就是说,要改变游客行为,减少不文明行为,不但应当加大处罚震慑的力度,也需要从改善游客游览体验入手。

  笔者以为,各地的博物馆都应进一步增强对现有文物等馆藏物品的保护,将较为珍贵、难以修复甚至无法重新获得的文物、艺术品、仪器、标本,放入可透视的防撞击保护框,实行隔离保护,让游客不能直接触碰这些展品。为了改善游客的游览体验,在不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前提下,可在展厅附近制作展出纳入隔离保护的展品的复制品。复制品采用与展品接近的材质,鼓励游客体验。博物馆应可设置文化和科普讲座、举办体验活动,吸引游客更深入了解和体验主要展品的制作工艺、艺术创作、科学实验及制作过程。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