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中介评估乱象,确保改革红利不被“对冲”

2015年04月23日 08:13   来源:华西都市报   惠铭生

  “现在要建一个项目评估环节实在太多了:环评、水评、能评、安评、震评、交评、灾评、文评、雷评、气评……这个评、那个评,一些地方的同志都把这些评估编成了笑话!”李克强总理在21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上斥责中介评估乱象,并指出一些中介服务确实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成了“对冲”,“有些中介机构戴着政府的帽子,拿着市场的鞭子,收着企业的票子!”(4月22日《第一财经日报》)

  顾名思义,中介的社会属性应是市场化,而立足的根本,就是服务好,收费合理,结果公正,否则,用户会用“脚投票”,将其从市场中淘汰。但中介一旦冠以“红顶”,便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与市场化下的“中介”完全不同。

  “红顶中介”是依附权力的产物,虽然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市场中介组织必须与政府主管部门限时彻底脱钩,但不少中介依然扮演“二政府”的角色;虽然,行政审批改革,砍掉了很多事项,减少了很多流程,实质却是,以前政府部门办理的很多项目,行政多转移到所谓的“中介”机构去了。企业办事,曾经的事项和流程“一个儿不少”。对此,总理曾痛斥:“现在表面看起来审批项目是简化了,但企业真要办事,还需要经过层层的中介服务。”

  也就是说,“红顶中介”对行政依附性过强,打的是市场经济之名,行的却是行政垄断之实。比如,能承接业务的中介机构多是由政府部门指定,打着政府购买服务的“旗号”从事具有官方色彩的工作。这种所谓市场化的“中介”,不过是一种“伪市场”而已,而层出不穷的项目评估审批背后,反映出来的则是各种利益纠葛。

  当然,“红顶中介”所带来的不仅是利益输送和低效率,而且也加重了企业负担,其中漫天要价就是一大特征。有媒体报道,当下有不少企业抱怨,“现在政府部门不收费了,但指定的中介机构收费更厉害。本来政府部门机构收费200元钱能办完的,现在(指定的)中介2万元都做不到。”红顶中介的坚挺,让企业几无选择余地,当然很容易形成新的“利益链”,吞噬改革红利。行政审批“瘦身”,中介评估事项却在“增肥”。对此,有关部门不能装糊涂。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