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焦点访谈》4月17日报道,记者根据粮商实名举报,赴辽宁、吉林等地调查发现,当地一些中储粮粮库和粮商相互勾结,用陈粮顶替新粮赚取差价,每吨达700元,若买2万吨,差价可达千万,从业10年的粮商更是透露,“陈粮变新粮在业界已不是秘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辽宁和吉林还刚刚获得了“2014年度全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优秀单位”,也就是说,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方面,这两个地区还是做得比较好的,是可以让其他地方学习的。但是,为什么却“耗子”乱窜,把陈粮当新粮储备呢?这样的储备粮,能起到储备的作用吗?万一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些储备粮能够承担起保供的责任吗?
众所周知,所谓粮食储备,就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或紧急事件。为了做好粮食储备工作,国家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都给予了巨大投入,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且为了粮食储备的安全性,明确了中储粮等中央企业作为国家粮食储备的指定企业,承担粮食储备的战略任务。没想到的是,恰恰是这些给予了充分信任的企业,玩起了耗子捉猫的游戏,当起了名符其实的“粮耗子”。如2013年检察机关在中储粮河南分公司一个分系统就挖出了110名“硕鼠”,其他地方有没有这样的“硕鼠”,从此次辽宁、吉林两地被曝光的情况看,也应该不会多么清静。
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粮食价格和种植成本发生了很大变化,收储的难度越来越大,留给“粮耗子”活动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漏洞越来越多。特别是这么多储备粮主要集中在中储粮食等少数几家公司,其中,中储粮一家就有多达346家直属粮库以及更多的代理粮库,自然,就很难避免出现各种管理上的漏洞,避免“粮耗子”横行了。
事实上,在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粮食储备也应当逐步走出“垄断”的怪圈,不能再将粮食储备任务局限于少数几家企业。因为,只要有垄断,只要没有竞争,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躺在国家身上享受政策、拿各种补贴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地会在管理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粮价低时,得到的利益多,可以勉强应付。粮价高了,得到的利益少了,就想着搞名堂、玩把戏了。想一想,三个粮食主产区,都发生了严重的“粮耗子”问题,可能决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了。
反之,如果粮食储备也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其他所有制资本也能够适当参与到粮食储备中来,承担一些粮食储备任务。那么,竞争就会让各大粮食储备企业更加重视管理工作,堵塞管理漏洞,“粮耗子”的生存空间也就会越来越少。所以不敢对其他所有制资本开放,说到底,不是对其他所有制资本不放心,认为只有国有企业才有条件、有资格承担食粮储备任务。殊不知,国有企业也是由人组成的,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这些人就有可能从“猫”变成“耗子”。
也正因为如此,对辽宁、吉林等地出现的“粮耗子”问题,加大检查力度、筑牢制度防线,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管理体制不改革、机制不转变,制度就会被虚置,防线就会被突破。最终,出现越来越多的漏洞。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引入竞争机制,让其他所有制资本也参与到粮食储备中来,与国有粮食储备企业展开竞争。在此基础上,筑牢制度防线,加强监督检查,并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那么,“粮耗子”就不那么容易生存了,“猫”也不大可能变成“耗子”了。
更何况,在粮食大流通格局已经形成、居民对粮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如此大规模依存粮食的思路,也应当有所调整了。粮食需要储备,安全需要保障,但切不可做过、做失了准星。尤其不能把粮食储备的任务寄托在少数几家国有企业身上。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