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这样一个说法:在飞机上观察30到40这个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用笔记本办公,经济舱则看报纸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较多。后来我在机场也发现,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候机区全都在玩手机游戏。不能擅自结论,喜欢阅读看书的人是成功的,但是在阅读中“虚度光阴”肯定比荒废阅读更有成功的可能性。腹有诗书气自华,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一定是那浓郁的墨香,和孜孜不倦的阅读追求。
读到一篇深度好文,叫《我害怕阅读的人》。文章说,我害怕阅读的人。一跟他们谈话,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我所拥有的内涵是什么?不就是人人能脱口而出,游荡在空气中最通俗的认知吗?像心脏在身体的左边、春天之后是夏天、美国总统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但阅读的人在知识里遨游,能从食谱论及管理学,八卦周刊讲到社会趋势,甚至空中跃下的猫,都能让他们对建筑防震理论侃侃而谈。相较之下,我只是一台在MP3世代的录音机,过气、无法调整。我最引以为傲的论述,恐怕只是他多年前书架上某本书里的某段文字,而且,还是不被荧光笔划线注记的那一段。
然而,真的是害怕阅读的人吗?当阅读从大众走向小众,当弥足珍贵的人文精神日渐失落和退步,那才是真正的可怕。一个出版社编辑告诉我,现在的读书群体主要是学生,一部分是学生个人学习主动需求,一部分是家长把自己的阅读诉求强加到孩子身上。所以,这几年的作家畅销书排行榜中,儿童文学和青春文学的作家一直是座上宾,还有一块就是教辅。
一次去一家物质生活水平极高的朋友家里作客,看着他家别墅里无处不洋溢著书香气息,书柜里摆放着多套珍贵书籍,甚是欣慰。但是当我准备打开来看个究竟时,朋友说这些看似大部头书籍,其实都是一个壳子,里面没有书,这些“假书”的作用和花瓶、油画一样,只是一种摆设和点缀。在一些主打情调和小资的咖啡厅里,同样摆设着一些假书。
这就是阅读真实的处境和礼遇,也许是出于对阅读的拯救,4月23日被定位世界读书日。但从国内的读书日活动来看,这个节日显然狂热不起来,纵然在一阵“运动式”阅读温热过后,书籍又陷入了寂寥时刻,打入了冷宫。
罗素曾说,我为什么而活,因为爱,因为对知识的渴望。阅读是一种心灵的触动,是对知识的虔诚探求。对待现代文明多元化的阅读方式,没必要恐慌,只要是获取知识的阅读,无论是电子阅读还是云阅读,都让人尊敬。好比国产手机品牌华为最近宣告,用三年时间让英国人改变地铁读书习惯。无论何种介质来阅读体验,获取认知,都是时代的呼唤,文明的诏示,就好比植物需要光一样,知识的光合作用是万物生长的原动力。故而,我始终秉承一个意志,在阅读中虚度光阴,无怨无悔。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