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海又火了。是因为某媒体用大篇幅对他进行了揭秘。这个上世纪打假战场上的一个传奇式人物到底有多传奇?
报道称:中国职业打假第一人王海,现已从业20年,还专门成立了打假公司,“起步价”30万元。去年,他砸下200万买假货,最终维权赚来400多万。为保自身安全,他曾带陆战队员帮人维权。他说,打假和正义无关,赚了钱才能更高尚。
对此,元芳你怎么看?
职业打假不该抛弃正义
职业打击假货,以售假者的赔偿为生财之源,这没有什么不可以,但职业打假不能抛开正义与公平。
当职业打假抛开正义时,其显然就有了偏离轨道之可能,也变得非常可怕。比如其一,没有了正义的职业打假,很难保证不会沦为只为了钱的职业敲诈;其二,抛开了正义,赚钱便有可能成为唯一的追求,职业打假在商家“私了”的请求下,就会失去应有的免疫力,打假也就只能浅尝辄止:发现了假货只收赔偿,不再关注其社会危害性,甚至连到相关工商等管理部门投诉的程序也懒得再走!(刘鹏)
职业打假利润丰厚是社会之耻
职业打假利润丰厚,折射出假货泛滥的可悲现实。查查王海历年来打假的名单,相信很多人都会震惊——这里边,涉及到很多大名鼎鼎的品牌和企业。原来,造假、售假并非路边地摊和网络“三无”小店的专利。
王海打了假货的“假”,同时还暴露了质量监管领域存在的诸多乱象。假如监管力度达到了,天下无假,所谓的“职业打假人”根本就不会出现。那么问题来了:“王海们”能发现的某些问题,为什么监管部门没能发现?(乔志峰)
有没有制度“招安”王海们?
显然,职业打假人,值钱的是“职业”二字。他们除了通晓法律与诉讼程序之外,对产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漏洞了解具有专业水准,对假货的认定与证据的采信也相当娴熟,许多职业打假人调动打假的司法资源驾轻就熟。
这恰恰暴露了普通公民参与法治途径与渠道的缺乏。事实上,职业打假人的那一套消费维权公益组织也能做到。换言之,我们缺少了可以“招安”王海们的制度。一样的维权流程,代理维权索赔分成,其实只差一个“法律牌照”,如果法律给予一个正当的名分,那么职业打假人又如何会选择生存在法律与道德的模糊地带呢?(木须虫)
让百姓受益的“职业打假”才最可贵
比“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王海年赚400万”更值得关注的是:职业打假背后,有多少宗消费维权案件被详细公诸于众?有多少家企业的假冒伪劣商品信息被披露给消费者,从而让广大消费者及时规避购买那些假冒伪劣商品?
职业打假可以有,但不能静悄悄。正如网友们所说,王海年赚400万,可见打假维权成功案件不少,但问题的关键是,是不是商家不愿满足打假人的要求时,打假人才用所谓的“法律武器”把商家捅出来?那些被成功打假的企业曝光、取缔了吗?如果没有,如此打假就是王海和制假售假企业的变相交易。被打假的企业成本高涨,自然又要由其他消费者买单,不是提高价格,就是产品水分更大更假,吃亏的还是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