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文化新常态,提高文化软实力

2015年03月13日 08:05   来源:广州日报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重大文化惠民项目建设”、“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离不开文化的引领与支撑。

  近年来,广东在文化建设领域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2014年,全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总量居全国首位,基本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并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站免费向公众开放,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从2011年起,省政府连续4年把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十件民生实事”,并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扶持力度,实现了全省县、镇、村级基层文化服务网络的全覆盖。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同样也促进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影视、动漫、游戏、出版……各类文化产业在2014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广东文化界的“新常态”。以数字出版为例,近几年来,广东数字出版在各环节交流合作与资源整合上一直处于领跑内地的地位,2013年全省总收入突破500亿元,连续6年占全国总量1/5。

  新时期文化建设要适应“新常态”,尤其是互联网异军突起带来的冲击。

  适应文化新常态,要在体制创新中突围。网络对文化产业冲击最明显的领域之一是传媒领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一直是人才洼地,宣传机制较为成熟,政治使命与社会责任感较强。在广东,靠着政策的东风,不少传统媒体获得了转型良机。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加上传媒人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传统媒体突围战已经开始。创新机制,政策助力,相信广东媒体的转型蝶变就在不远处。

  适应文化新常态,要保护“特色”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令城市更有底蕴,更富有竞争力。日前省委书记胡春华到广州调研时强调,要把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充分体现在城市建设中,把广州建设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有岭南特色、有开放魅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记忆?一方面,广东省不少地市均出台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并出台带电的处罚措施予以保护;另一方面,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开辟舞台让传统大放光芒。去年,由广东歌舞剧院打造的舞剧《沙湾往事》反响热烈。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上,粤剧、潮剧、广东汉剧、山歌剧、雷剧、正字戏、西秦戏等地方戏曲的展演,令人耳目一新,拍手称快。

  适应文化新常态,要让全民共享文化成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过去的2014年,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广东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凡成就。2014年8月举行的南国书香节,全省主、分会场总入场185万人次,总销售收入5500万元;积极举办各种体育竞技赛事,如国际马拉松、足球赛事等,丰富了民众生活,也提高了区域知名度;另外,文娱活动深入基层,给民众带来丰富的文化盛宴,如 “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等活动,点燃民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令民众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新时期,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局部,扎实推进文化建设,相信广东的转型升级必将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

  (陈小雁)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