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博士返乡笔记走红:关注家乡,就是关注中国

2015年02月26日 14:53   来源:CE.cn   

  新闻背景:

  春节期间,《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疯传。近似“疯狂”的转发量让作者、上海大学的博士生王磊光感到不安和不理解,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媒体事件,自己不过是“不小心卷入其中”。在这篇返乡笔记中,作者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渐渐疏远;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2月25日《南方都市报》)

  【共鸣】农村确实在凋敝和颓败

  作者对农村现状的描述,很多人都有共鸣,但他的观点,却引来不少“商榷”。另一位同样是博士生的作者指出,传统乡村社会远没有这样美好,所谓人情味、不物质,都是异乡人遥远的想象而已。而那种“宁愿没有改革开放,也要固守田园”的想法,更像是在城市受挫后的病急乱投医,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他还不无刻薄地说,之所以农村人会觉得读书无用,知识分子不受尊重,只是因为你百无一用,或者混得不够好而已。

  虽然观点不同,但两位博士生之间还是有共识的,那就是当下农村确实在凋敝和颓败,很多人念兹在兹的乡愁,都有无处安放之虞。比如,乡村基于熟人的人际关系,正变得功利、势利,一切以金钱为标准;乡村的婚姻等关系,变得越来越像物质交换。其他还有众所周知的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养老就医问题、无人种田的问题……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有学者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村的衰败和弱势,已经到了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接近探底的阶段。拯救乡村、留住乡愁,成了全社会的共同话题。【详细

  【担忧】在这个拼爹炫富的时代,没有背景的农村子弟在起跑线上就输了

  去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困难,失业率高达30.5%,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相差18.2个百分点。农村学子通过刻苦学习改变自身命运是越来越难,在这个拼爹炫富的时代,阶层固化,没有背景的农村子弟,在起跑线就输给了城里的孩子。

  一边是农村学子越来越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一边却是读书无用论在现代社会甚嚣尘上。这些在外求学的农家子弟,当回到家后,发现有的并没读过多少书的同龄人反倒在外面混得比自己更好,有的甚至发了财,成了有钱人,衣着光鲜又出手阔绰,在村里受到尊重与羡慕,而自己就算读到博士了,却没有挣到多少钱,两相比较,则显得落魄。【详细

  【疑问】你真希望故乡永远“原地踏步”?

  漂泊的宿命注定把我们羁押在远方,故乡永远是疲惫或受伤的灵魂最安全的修养所。但现代化不是可逆的进程,故乡不是独立于历史潮流之外的地方,农村注定同样要经历从小农经济时代到现代化的阵痛。游子情感上的超越保护不了故乡,也不可能让故乡成为世外桃源。【详细

  总体上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获得了更多自由和机会,农村的生活条件在改善。农民外出打工迁徙到城市,不仅创造了财富,也为农村腾出了资源和空间。

  农村怎样才算好,农民最有发言权。无论是城镇化,还是新乡村建设,主体都应该是农民,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权利。所谓“留得住乡愁”,也应主要考虑农民或者农民工的感受,而不是以早已逃离农村的人看法为准。

  当然,现在已经到了城市支持和反哺农村的时候了。从政策层面,亟须保障农民的土地等权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让农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除此之外,就是要尊重市场力量和农民主体地位,让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可以借此获得财富和尊严。【详细

  【反思】关注家乡,就是关注中国

  究竟社会太骨感,还是知识太无力?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现实到文学,从学术到制度,需要反思的人有很多,需要反思的问题也有很多……【详细

  王磊光、古鱼的文章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其意义,除了引起对农村现状的关注,还在于让包括两位作者在内的每一个参与讨论者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最近很多人在朋友圈里转发一句话,意思是如果你是光明的,中国便不黑暗。同一句话,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出发点不同,理解会大相径庭。如果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事例为这句话作注脚,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比较确定了。在我看来,每一个参与关于家乡的讨论的人,都是在为中国发出自己的光,都是想用自己一点点光为中国照亮前行的路。【详细

  微言大义:

  @夕梦朝阳:一穷二白,看拆迁户如何翻身做土豪。勤俭节约,论博士生为何买不起住房。知识无罪,金钱有理,一切向钱看。

  @以后不叫大炳了:家是回不去的家,城是进不了的城。努力吧,没本事才无奈。

  @奇娴樱:大学毕业。村里的老人都问不分配吗,我说不分配了。他们就说,那读个大学有什么用?

  @欢喜心-吉康:当年离乡厌恶心,当今离城厌倦心;返乡满是商场礼,回城满车父母肉,白酒麻将中华烟,同学聚会攀缘心,几多心存感恩心?节后返城忘然心。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乡愁总是远行者心中的软肋,但故乡已不是记忆中的故乡了。经过现代化洗礼,乡村必然发生改变,这未必是坏事,我们迷茫、担忧,是因为旧的传统被破坏,而新的并未重建。我们有必要从感伤的乡愁中抽离出来,来重新认识、思考今天的乡村,今天的中国。

  延伸阅读:

  “返乡笔记”段落节选

  “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在维系着。比如我和我的众多表哥,小时候一起上山捉鸟,下河摸鱼,关系好得不得了,但这些年来,一年最多在过年的时候见一次。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

  “只要是哪一家有适龄女孩子,去她家的媒人可谓络绎不绝。农村说亲,几乎到了‘抢’的地步。”“现在农村人娶老婆要房子两套:一套在家里,一套在县城。其实县城的那套房,只是过年的时候回来住,但对于年轻人来说,那就是城市生活的一种代表。为了添置这两套房,将来给儿子娶媳妇,很多家庭是举全家之力在外打工。”

  “这些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都在经受着教育收费的最高峰,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农村的80后大学生,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的。但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让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之中。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