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抗议<查理周刊>:从"搞不懂"走向"理解万岁"

2015年01月20日 08:06   来源:长江日报   大林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搞不懂”的社会负面情绪有蔓延之势。

  在生活中,“搞不懂”的事情时有发生。高速路上正常行驶的客车司机,搞不懂乘客为何非要违规停车方便,乘客也搞不懂司机为何非要如此死板,视人内急而不顾,最后酿成乘客抢夺方向盘的事件。在职场上,“搞不懂”的互怨也不少。一位60后企业管理者无奈地说:“90后?我搞不懂他们都在想什么。”而年轻人的回应是:“我是90后。说实话,我也搞不懂你们60后在想什么。”

  在更远的地方,枪杀《查理周刊》记者的暴恐事件正在持续发酵。“查理”坚持自己的表达方式继续漫画伊斯兰教先知,而整个伊斯兰世界则爆发怒吼:“我们不是查理,我们是穆罕默德!”仅在尼日尔首都连续三天的游行示威,就导致10人在暴力冲突中死亡,有8座基督教堂以及法国文化中心被烧毁。这种大面积的暴力对抗,不能不说是互相搞不懂作祟其中,点燃了社会冲突的火星。

  “搞不懂”表面上始于信息不对称,你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我也不清楚你会怎样想。实质上,“搞不懂”更源于文化差异、生存状态与思维方式的区别。出生年代、教育背景不同,90后搞不懂60后的所作所为,60后对90后的现实诉求与行为方式,自然也会隔山隔水、麻木不仁。没有贫穷经历,就不知道穷人失去尊严的悲苦;没经病痛的折磨,就想不通患者四处求医之执着甚至百折不挠。不是基督徒,就不知对上帝的信仰有多虔诚,不是穆斯林,就不懂对先知的忠尊有多重要。

  “搞不懂”使人与人不能走进内心,更无法抵近情感的相互尊重与慰藉。“搞不懂”的时候,人与人的隔阂也就接踵而至。如果任“搞不懂”继续下去,隔阂就会演变成人心的疏离、社会的矛盾。轻者加剧人际嫌隙,互不信任,互不买账,增加社会管理成本;重者引发暴力对抗,使人人期待的社会和谐与文明共享,蒙上仇恨与暴力的阴影。显然,人类的共同需要,应该成为我们化解“搞不懂”的理性追求。

  主持人乐嘉在电视节目中与观众分享了他的故事。一日深夜,乐嘉的写作进入关键阶段,母亲端来一碗鸡汤,非让他趁热喝下去不可,而进入状态的乐嘉不经意中一抬手,溅落的鸡汤导致电脑死机,使半年时间的写作成果毁于一旦。这当是一件“搞不懂”的典型案例:母亲不懂儿子的事业追求与写作习惯,儿子也不懂母爱有多深厚,就会有多细心多琐碎。乐嘉的感悟是,帮助人、关心人不能用当事者不喜欢的方式。由此我们也可以受到启发:拒绝人、批评人不能用当事者不可接受的方式。否则,就无法摆脱适得其反的定局。

  “查理事件”发酵后,冷静地反思不是多余的。媒体有表达的自由,但不能因表达的方式而伤害想要表达的思想,也不能不想一想,这样的表达是否符合职业伦理,是否超过公义底线。信徒有维护宗教尊严的权力,但不能因维护的罪恶方式而使先知蒙羞,因为先知决不会赞同用滥杀无辜的方式报复不可接受的媒体表达。

  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既谓家庭,种族与种族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人与人之间,就应该有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关爱的亲近感、认同感,就要用以心换心化解“搞不懂”。“理解万岁”曾是80年代张扬中国社会的一种正面情绪。今天,“理解万岁”仍不失其理念的先见性、融合多元文化多元利益诉求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