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召开。此前,笔者曾采访会议多年,每每听到代表在会下发牢骚,不外乎希望在场地、经费、名额等方面的竞争中获取优惠和照顾,即便有人提出积极的建议,得到的也多是“这话说多少年了,没用”的回答。于是,全面深化体育改革被年复一年地撂在期盼之中,地方的体育局长一任接一任传承着期盼,以致不再奢望任期中能看到变化。
这一次会议上传出的信息不同于以往,主题就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体育工作新一轮改革,开创体育强国建设新局面”。金牌至上的政绩观第一次被拿到中国体育峰会上晒出来;20多年前作为体育改革突破口的全国足球红山口会议提出“协会实体化”,如今让人有言犹在耳之感。归结起来,中国体育要有与时俱进的大发展,不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累积,而是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要实现这一时代要求,必须改变体育观念。
竞技体育为国争光不是体育事业的全部目的,增强人民体质也不是体育运动的所有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体育事业兴旺发达还将带来文明和文化,带来民族复兴的正能量。体育是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面对“大体育”的蓝图,埋头于“小体育”的体育界应当认真反思。
体育协会与体育行政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为什么总也无法突破?障碍来自体育界自身的观念,还是来自相关法规的陈旧?当两者皆有,且互为借口的时候,改革的步伐怎能迈得开?当金牌成为衡量体育政绩的硬标准,并且蔓延到社会评价体系之中的时候,体育的健身、教育、经济等多元功能怎么可能体现,体育风纪怎么可能端正?
发展体育事业,政府要从主管转为主导。长期以来,体育行政部门干惯了主管,早已深入角色,转换起来没那么简单。对于什么算主导,与主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一时未必弄得清楚。但明知是独角戏,还要唱下去吗?一个体育大国,必是社会多元投入、全民热情参与,唯有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我们这个体育大国的称号才算实实在在。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