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校园版“非诚勿扰”背后的反响反差

2014年12月16日 07:25   来源:红网   林旻煜

  “你会煮菜吗”、“不能牵到那双我心仪的手,我很遗憾”、“谢谢你拒绝了我”……12月13日晚,在广西大学东校园体育馆,一场由该校公共关系协会组织举办的“非诚勿扰”交友舞会正式开始,参加节目的嘉宾为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12月15日《南国早报》)

  大学校园搞“非诚勿扰",这也不是头一遭。早先在中南政法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知名高校都举办过类似的活动。吊诡的是,从活动反响来看,社会舆论不乏忧心忡忡,甚至大加讨伐之声,而身在其中的校方对学生这一活动创举却显得淡定,基本是“不反对不提倡”的姿态。

  迥异于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囿于现在浮躁而嘈杂的舆情生态,很多校园事件的反响变成了当局者因为对事件知根知底,所以很淡定;而旁观者因为不了解具体情况,动辄就是凭借碎片现实和狗血想象搞出个先入为主、立场先行的主观臆断和舆论审判。比如,前阵子的东南大学“一周情侣”体验事件就呈现了社会舆论与校方反响间具有鲜明反差的割裂感。

  同样的,在校园版“非诚勿扰”活动中,一直以来,比社会大众更了解学生实际的校方反应的淡定正说明了校园版“非诚勿扰”“存在即合理”。一来,《非诚勿扰》自2011年开播至今,在大学生群体中一直颇具影响力,一定程度上说,“非诚勿扰”还成为了现代相亲的代名词。二来,大学生群体有恋爱的“刚需”。大学阶段在生理学角度是恋爱的黄金期,据调查,各大高校学生恋爱率普遍达到了三成以上。在如今结婚都被允许的大学校园中,“非诚勿扰”模式作为当下时尚而受欢迎的婚恋模式,不可避免地会被引入校园。三来,事实胜于雄辩,不同高校的活动实践如果证明“非诚勿扰”不适合校园,早被叫停了,哪能被推广开来?

  当然,舆论不少“见风就是雨”的忧虑也说明大众对大学生群体的关心。诸如校园版“非诚勿扰”可能会影响学业、扭曲价值观的社会担忧,需要校方结合学生实际完善相应的制度设计以纾解。毕竟“无规矩不成方圆”,对待新事物,关起门来是不妥的,不加规范地跟风仿效,也存在风险。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