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此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已压缩评比达标表彰活动19.2万多个,下降31.2%。评比达标过多过滥,是不表彰不落实、不评比不工作的畸形政绩观在作祟。(据新华网)
据统计,2006年至2009年期间,由中央纪委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参与,全国已清查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了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为97.16%。到了此轮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时,全国又压缩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19.2万多个,下降31.2%可见此前,这种争相给城市、官员、企业家“戴帽”的行为又反弹。之所以要给表彰评比工作“瘦身”,是因为在大量的表彰评比下,不少地方和单位滋生出不表彰不落实、不评比不工作的畸形政绩观,这也是领导干部错误的为官理念,是形式主义的工作方法。
为什么如此多的单位和个人热衷于戴上表彰评比等荣誉的“帽子”?在许多人看来,荣誉意味着进步,意味着工作成绩,意味着晋升资本。领导的精力有限,靠什么赢得领导的注意和青睐?荣誉是最好的“敲门砖”。对于上级部门来说,靠什么引起下级单位对工作的重视,用什么手段激励下级单位干出成绩?表彰和评比是常用方法。于是,一些人信奉“有粉擦在脸上”,只求做工作能挣来荣誉的表面工作,不求满足群众的真正需求的实在工作。于是每到检查就“上下联动”,上级部门成了批发荣誉的“商贩”,下级单位则为了荣誉“争破头”。
然而,荣誉的“帽子”戴起来也不是那么舒服的,它背后有着让人意想不到的“高成本”和被无限放大的形式主义工作方法。“羊毛出在羊身上”,既然是表彰评比就会有各种奖励,然而单单就是这些奖励就掏扁了财政的“口袋子”,评比浪费现象严重,最终附加在群众身上的“成本”则会越来越高。而且,为了争荣誉,抢第一,有些地方大出奇招,更有甚者提前踩点,净水泼街,为争相“戴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显身手”。为了平衡各地方、各单位的关系,上级单位各种内定、潜规则在地方是心照不宣的事实,如果连谁得奖、谁先进都成了“轮流坐庄”那么岂不是与奖励评比的初衷背道而驰?。
怎样才能摘掉这顶虚无的“帽子”,还给政府一份都是“干货”的“成绩单”?荣誉能总结过去,激励今后的工作,这一点毋庸置疑,评比先进,是为了奖励勤政者,激励后进者,也无可厚非,在笔者看来,表彰与评比是好事,不能因噎废食,最重要的是要控制住“量”,掌握好“度”,一方面要用多种方式激励各级各单位谋事干事,取消不必要的表彰评比,将实实在在的荣誉奖励发下去;二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多做踏踏实实的为民工作,只有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才能获得最真实的荣誉。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