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假"是对差异化利益诉求的尊重

2014年11月04日 11:13   来源:东方网   杨朝清

  近日,浙江宁波市总工会发布了一份针对万名职工的情绪管理调查报告。从调查看,员工情绪好了,6成左右安全生产事故可以避免。目前宁波已经有7533家企业开始实行员工精神福利计划,1万多个班组推出了情绪管理,涉及职工近40万名。一些公司还推出了“心情假”,如果心情不好可以请假,还能拿上平均工资。(11月3日《现代金报》)

  不论是从个体经验来讲,还是从实证研究来看,情绪的波动起伏都和个人的工作绩效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在工作场域,情绪管理通常都处于一种被忽视、被遗忘的边缘化状态,不同员工差异化的利益诉求就处于一种被压抑的境地。“心情假”看似新鲜,在本质上只是一种常识回归。

  在工业化时代,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不仅对工作场域发生了作用,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了塑造。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就以戏剧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工具理性对劳动者的异化——人成为没有感情、没有情绪的工具,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用人单位往往实行严格的考评办法,将劳动者裹挟甚至捆绑在工作场域,却对劳动者差异化的利益诉求视若无睹甚至“明知故犯”。

  伴随着社会进步,劳动价值越来越受重视,劳动者权益越来越受尊重,“心情假”说到底是一种权利意识的增强。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社会分化带来了社会成员的异质性增强。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社会治理观念的转变和更新,需要“异质思维”,需要对不同员工、同一员工不同时段的精神状态进行区别化对待。

  美国社会学家科塞注意到,锅炉都有一个安全阀,可以使过量的蒸汽不断排出,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这样一个安全阀可以充当“发泄情绪的出口”,及时排泄积累的压力。有感于此,他提出了安全阀机制,认为人们理应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使各种紧张情绪得以释放。

  在社会转型时期,激烈的社会竞争、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如果不良心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就可能会面临着不断累加最终爆发、失范的风险。从这个角度上说,“心情假”也是一种社会“安全阀”机制,有助于防范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心情假”虽然在短期内降低了企业的利润,但从长远角度来说,“心情假”尊重和回应了劳动者的利益诉求,让劳动者“轻装上阵”,有助于激发劳动者的活力和主体性,从而实现企业和劳动者“双赢”;看似人性化的举措,实际上也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编辑点评:

  此类规定也应制度化、法律化,写进员工劳动合同中。依法治国、依法治企。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