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的道德与法律重建困难重重,但一旦社会容许无底线地暴露隐私,不仅我们的内心生活,社会本身也会彻底失去原有的魅力
好莱坞“艳照门”一波接着一波袭来,不堪其扰的当事人终于坐不住了。美国媒体近日披露,部分明星已共同聘请律师,准备起诉谷歌并索赔1亿美元,理由是谷歌未将外泄艳照从索引中删除。
这已不是谷歌第一次面临类似的诉讼。此前,西班牙公民冈萨雷斯就曾要求谷歌删除对《先锋报》1998年一则报道的链接。这篇报道涉及他在梵蒂冈的房产信息,以及他本人的不良记录。欧洲最高法院今年5月作出裁决,认定“被遗忘权”是隐私权的一项延伸,并要求谷歌删除链接。
谷歌接受了裁决,并且设置了在线申请系统,供客户填表请求删除与其个人信息有关的链接。但是,这种做法很快就引来新的非议:几家英国媒体联手质疑谷歌“过度阐释”法院裁决。在已经被谷歌屏蔽的文章中,《卫报》拿出三篇关于一名足球裁判涉嫌弄虚作假的报道举例,BBC记者也举出一篇前美林证券总裁因公司巨亏而下台的旧作。一路看去,谷歌又确实在妨害公众知情权。
“我们今天的时代,私人生活正在被摧毁……生活成了一块巨大的透明玻璃,而这可能成为所有现代社会的趋势。”——米兰·昆德拉曾这样描述上世纪80年代。几十年过去了,开放社会和个人隐私两种追求仍然在相互纠结中前进,只是前者因为信息技术的突破,步子迈得更快。搜索引擎和它的用户们今天所面临的左右为难局面,跟住在透明玻璃后面的人,何其相似。
信息社会带给人们巨大的便利。只要有信号,我们可以与身处地球任何一角的人交流。但同时,不想被打搅或暂时不愿交流的人,也是我们自己。因此而生的被强迫之感,每天如影相随,更别提那些四处打探我们住房信息的中介,那些每年情人节都不忘提醒情侣的礼品店,那些比我们自己还关心孩子学业的培训机构。当它们一哄而上时,有一种生活被打搅甚至被糟蹋之感。
从这个角度看,“忘记我”是一项多么美好的权利!可在现实中,哪里为它腾一块干净的空地安放呢?欧洲媒体通过对谷歌被诉的讨论,发现还可能衍生更多的问题。比如一个报道,可能损害了甲的名誉,却可能有利于相关联的乙。当这个链接“被遗忘”,乙的利益就在不知不觉中遭到了牺牲。
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曾提出“全景式监狱”概念,囚禁其中的犯人时刻感觉有一双眼睛窥视着他们,却看不到这种窥视来自何方。今天人们被“窥视”的感觉仍在,但难以察觉的是,自己或许也已经无法离开“窥视”而生存。这种复杂交错的状况,正是信息社会道德与法律重建所面临的难题。
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说过,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一座思想、感情、幻想和冲动的丛林,如果毫无保留地全都公之于众,那么文明将无从延续。然而,“忘记我”也许会成为一种越来越奢侈的愿望。但我们不应该在难题面前放弃努力,因为一旦社会容许无底线地暴露隐私,不仅我们的内心生活,社会本身也会彻底失去原有的魅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