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有争议才精彩(图)

2014年09月30日 09:56   来源:中国网   毅鸥

  27日,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在银川去世,享年78岁。27日晚间,包括导演陆川、演员六小龄童、主持人崔永元等在内的各路网友都在微博上表达哀思。

 

  张贤亮是“文革”之后逐渐兴起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最具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无需赘言,同时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饱受争议。

  张贤亮自称是中国第一个写性的,第一个写饥饿的,第一个写城市改革的,第一个写中学生早恋的,第一个写劳改队的作家,这样的自我评价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是在作品中对性、饥饿、生命乃至政治、权力等主题的思考和解读,敢于在文革之后做出如此突破式的、决裂式的批判和反思,不存在半推半就和吞吞吐吐,在文本上的创新意义推动了反思的思潮,给那个时代带去了文学启蒙、思想启蒙乃至性启蒙。

  这也让张贤亮在一段时期内备受争议,不难理解,中国文人自古受儒家思想的熏染,正统文人的作品往往要“存天理,灭人欲”,对性、欲望等主题向来被所谓“品行端正”的文人嗤之以鼻,视为禁区,那么张贤亮以及他带有启蒙色彩的作品,对于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必然是个异端。其实不过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突破禁区,本身就意味着创新。

  文学成就到达巅峰的张贤亮华丽转生,投身商界,创办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这个影城是《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的拍摄基地,张贤亮本人也被认为是“宁夏的文化名片”。 自2010年初开始,张贤亮以个人名义每年捐赠150至180万元对宁夏贫困的患者实施“救生行动”,救助患者达到百余人次。

  从传统文人的立场来看,秉承“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利义观,文人要淡泊名利以体现大义,腰缠万贯便是势利小人。作为文人的张贤亮不能安贫乐道,冒天下文人之大不韪,对于很多自命清高的文人知识分子来说自然更不能接受。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是一种人生选择,无关道德、品行,张贤亮从商之后的经历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从商也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为什么要死守着文学这块“贞节牌坊”不放呢?豁达如张贤亮,经历过大风大浪,必定早就明白这个道理。

  其实,无论是张贤亮的文学作品,还是弃文从商的人生选择,都一度在备受争议的风口浪尖,但是也正是因为直面质疑,勇于突破的个性,让他在所从事的领域有所建树。

  时至今日,身体、欲望、性早已不再是文学写作的禁区,在商界游刃有余的知识分子也不再饱受各方压力。或者说,张贤亮的意义正在于此——墨守陈规可能不会犯错,有些创新却注定是从争议中萌芽的。

  崔永元说,张贤亮先生,天堂中没有流氓,您可以放声歌唱。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张贤亮先生在天有灵,知道有这样的知音,也不枉精彩人生了。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