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基因在孩子们的血液里流淌

2014年09月18日 10:30   来源:荆楚网   齐雯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北师大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我省将从明年秋季开始,在全省所有中小学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地方课程,每周1课时。(9月17日《湖北日报》)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对整个亚洲甚至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记录着我们赖以生存的语言、艺术、思想、文化和历史。流淌在华夏儿女血脉中的古文典籍更是中华民族凝聚为“文明型国家”的文化密码。

  然而,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面是物质生活渐次丰沛,国民的国学经典教育却逐渐“陨落”,文化基因的追寻甚至重建急需让下一代成为民族文明的接班人,一面是东亚的日韩等国已将我国的传统儒学、国学、礼学等发扬光大,并被视为教学经典,世代传承。鲜明的对比形成的讽刺时刻告诫着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文化基因的传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家庭、学校、社会都需要为此付出努力。

  家庭是教育最开始的地方,而父母也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师。在家庭教育中自然而然把诗歌、古文、唐诗等经典文学连同母语一起根植于孩子们的文化血脉中。在回望传统经典文化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感受在传统文化浸润中的快乐才能建设他们精神世界大厦的文化根基。

  学校要让传统教育回归,重建文化底蕴。“经典”古文教育之所以经典,或浸润灵魂或渗透心灵或醍醐灌顶或警世深思,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所以当《孔雀东南飞》等经典顾问从教科书中删除,多少人感叹“一代人的文化记忆也被“删除”了”;当鲁迅从初高中课本中“消失”,多少人又感慨:还有谁能像他发出振聋发聩一样的“呐喊”?一次次的“去中国化”的课本删减不仅北里了文化传承的初衷,更是在建立民族文化复兴的路上渐行渐远。教育的功用是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的认识文明的价值,并为文明的传承和创造服务。所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文化传承的格言永不“过时”。

  社会要为下一代文化基因的传承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新时代,下一代肩负着真行中华民族文明的巨大实名。在尊重教育规律与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把文化基因烙印在每个孩子的心中,还需要为其营造绵延深邃的文化学习氛围,让学校的教育成果得到更值得期遇的接纳与包容,才能从根基上让文化基因流淌地深渊、长久。呵护孩子们的文化基因,就是呵护祖国的文明传承。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