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睡到一片”时别污名一代人

2014年09月18日 09:39   来源:中国网   王传涛

  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的人民大会堂报告台。他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当天,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9月17日中青在线)

  在“有图有真相”的惯性思维下,看到在无比神圣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睡倒一片”的场景,对比在讲台上站立了35分钟的吴良镛老先生,得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也就这素质”的结论并不奇怪。

  许多人拿“尊重”说事,也有许多人拿当下的大学生“白天上课不精神”、“晚上DOTA倍精神”进行批判。但是,一没有睡觉人的比例,缺少具体数据支撑,二没有当时整个人民大会堂的全景,三没有一个完整的视频,包括吴良镛上台时是不是有掌声等细节,四没有吴良镛本人的态度,舆论就在“睡倒一片”的小场景中把6000名新入学研究生甚至于全国的研究生都骂为“不尊重老先生”的学渣,这样的逻辑是不是有明显的硬伤?

  据某位参加了报告会的研究生同学透露,当天的报告会是准备3点进行,可是,各个学校把研究生们都是在临近中午的时候就召集了起来,并且12点之前就已经出发了;此外,该学生透露,吴院士上台时,至少爆发了三次掌声,报告过程中也有多次掌声。这都表示,学生们整体上是非常尊重老先生的。

  不得不说,制造舆论的爆点,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继而,我们太习惯于污名化一个群体了。老年人上广场上跳舞,我们给这个群体起了个一看就让年轻人不待见的名字“中国大妈”;现在,网上又出现了一组组关于“中国大爷”的报道,说他们总是光着膀子在公园炼肌肉。关于让座与打架,关于扶不扶,似乎整个社会都热衷于将一些并不具体整体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无限的扩展。如果能得出“不是老人变坏了,只是坏人变老了”的污名化结论来,就更有“棒”了。

  当我们谈论一部分人,我们总是习惯于大而化之将一个群体的特征进行总结,却忘记了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我们现在谈论90后,10年前谈论80后,20年前谈论70后,都曾经出现过一些将群体污名化的思维。只要是所谓的过来人,就总想把屎盆子扣在下一代还未成年、未成熟的人身上,总习惯性的认为,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堕落的下一代”。可是,或许,真正的堕落不是其他,而是我们这种类似于阶级斗争时流行的将一类人进行划分并进行大字报式批判的思维。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于是,每一代人对另外一代人,都容易充满敌意、鄙夷和歧视,不同的群体之间,宽容越来越少,误解越来越多,继而,言语越来越暴力,行动也越来越夸张。哪怕是为了一个小小的让座,也会大打出手,打完之后还不忘下一个“不尊敬老人”的道德定性。如此下去,社会的和谐程度会受到影响,人与人之间,也会逐渐丧失掉起码的互信。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