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专家”受欢迎,背后问题谁理清?

2014年06月05日 07:44   来源:红网   郭元鹏

  为什么同样是评审专家,有的人忙得到处赶场,有的却几年没有接到一单活?招标的目的是节约政府资金,可为什么结果有时是高价中标?……近日,有评审专家质疑招标行业种种“不平事”。对此,一些受访专家证实,上述现象确实存在,除了一些采购方有意贿赂外,还有客观因素影响。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招标方都喜欢“听话的专家”。广西有关部门表示,对这种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6月3日《南国早报》)

  端谁的碗服谁的管。这是民间流传很广的一句俗语。这个俗语有没有道理呢?那要看谁来理解了。对于那些心里装着鬼的招标单位来说,他们是赞成的。对于那些明哲保身的“听话的专家”来说,他们也是赞成的,因为他们也捞到了好处。但是,对于那些洁身自好的专家来说,却是不正确的。

  “听话的专家”受欢迎,其实这样的事情我们已经从一个个尴尬的事件中早有领教。面对纸糊的金奖工程,专家鉴定的结果是符合标准;面度“豹纹装”大桥,专家的鉴定结果是不影响通行;面对“胶带别墅”,专家的鉴定结果是质量良好。就是那一起起悲惨事故发生之后,亦然。某地大桥坍塌,专家说不是质量问题;某地道路塌陷,专家说不是材料原因;某地楼房倒塌,专家说和施工没牵扯。那一个个中年夭折的楼房,专家鉴定的时候不也是过关了吗?如果这些““听话的专家”都被追责了,他们还敢为了蝇头小利去“听话”吗?

  正是因为有关部门需要“听话的专家”,这些专家才愿意为了一碗施舍的骨头汤去折腰。专家听话了,部门办事就方便了,有关人员玩起手腕也就方便了。在这些“听话的专家”的帮助下,不该建设的工程开工了,不该通过的工程通过了,不该倒塌的工程死人了。如果我们的专家都很“听话”,我们还要这些专家干啥?古代少有专家的鉴定,可是长城屹立不倒,几千年的土楼在沼泽地里经历风雨依然高傲的挺立着。然而现代技术下的一个个工程却出了问题。

  “听话的专家”是社会的公害。问题是,谁来保障那些“不听话的专家”的权益?如果我们的制度设计让“不听话的专家”吃香起来,这些专家还会沦落成别人的帮凶吗?政府采购共有5种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这么多的环节,这么多的关口,为什么都喜欢“听话的专家”?这里面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关注:

  一是,招标的时候谁说了算?我想最起码不能让分管工程的领导说了算。二是,招标之后的专家薪酬由谁来出?如果出资的是工头,或者明着是政府出,背地里是工头出的话,专家也很难不为一碗米折腰的。三是,工程监理终身负责制真实行不?如果出了问题,专家会掉脑袋的话,我想即使是金山银海,专家也是不敢去“听话”的。四是,我们如何给“不听话的专家”一个发言的平台。他们对工程质量有发言权了,能够言无不尽的指出工程中的问题了,“不听话的专家”就会越来越多的。

  “听话的专家”有奶吃,“不听话的专家”饿肚子。这才是专家纷纷去“听话”的主要原因。我们的制度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