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堵中国”是自信不够狂妄凑

2014年06月04日 09: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华益文

  美日两国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一唱一和,对华掀起舆论“围攻”。另据日本媒体报道,即将召开的七国集团峰会在声明中将“点名”批评中国的海洋活动(是否真的如此,我们拭目以待)。有媒体据此认为,一场“围堵”中国的大战略已经开始。

  “围堵”也就是遏制。现今的美日对华政策是否在本质上可以归结为“遏制”,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至少美日官方否认。但是,“围堵”也好,“遏制”也罢,或者用别的什么词,美日对华政策和涉华言行中包含的对华防范、牵制甚至遏制的成分却是明显的。

  安倍履新后,借助各种机会在钓鱼岛、南海、军事等不少议题上渲染“中国威胁论”,用日本媒体的话说就是极力构建对华“包围圈”,开展围堵中国的外交。美国在将对外战略重心转向亚洲之后,公开支持日本对钓鱼岛的“施政权”,并由美国总统出面数度重申《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借助美日同盟对中国进行吓阻。美国还在南海问题上屡次发声,搞很多不是“选边”胜似选边的小动作,为越南和菲律宾撑腰,把中国描绘成挑事者。

  透过表象看本质,美日对华之所以“出言不逊”和“联合围堵”,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对华战略焦虑。中国这些年崛起不断累积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着实让美日有些不适应。二是各自战略盘算。美国把中国视为自己维持霸权的最大潜在威胁,可为本身的战略调整乃至国防预算的增减与分配找到有效理由。安倍则把中国当做其实现恢复日本往日“辉煌”梦想的最大“绊脚石”,又当做其修宪强军的借口。

  历史和现实昭示,要“围堵”中国注定头撞铁墙。历史上,一些大国崛起时,一般都遭遇过围堵。现在中国壮大了,被“围堵”似乎是“情理之中”。当然,中国被“围堵”也不是头一次。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就对华进行严密封锁。但中国没有垮,反而冲破重围,开辟了国内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新天地。现在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但遭遇的“封锁”今非昔比,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已经十分紧密,同美日的关系中“围堵”与“反围堵”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今天的美日两国,一个被层出不穷的国际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一个自身经济增长乏力而底气不足,要“围堵”中国恐怕都力不从心。借助更多外力呢?它们可以去拉拢圈子,但亚洲国家不可能集体被绑架,七国集团同样如此——很多国家还想着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事实上,即便美日内部,对“围堵”中国也不完全意见一致。

  更为重要的是,一方面,中国代表的是上升的力量和国际正能量,中国的崛起不同于以往一些大国的强势、血腥崛起,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是真诚的,尽管一时还被美日等少数国家诋毁,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中国对和平发展有着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不会因一时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国家的言论而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美日对华“围堵”,更像是实力地位相对下降之后一种焦虑情绪的反映,表面上在涉华国际舆论上能够呼风唤雨、吸引眼球、占据上风,实质上反映了对自身实力和影响的不自信,所谓“自信不够,狂妄来凑”。

  当对手焦虑的时候,中国更要冷静。要分清他们是虚张声势,还是已然开始行动。如是虚张声势,天边总会出现乌云,风一吹就会散。如是已经开始行动,中国也只好奉陪。

  (作者为国际问题专家)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