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水危机需要标本兼治

2014年04月28日 09:31   来源:光明网   木须虫

  “过去十年来我们一直呼吁要保护水资源,治污减排,但是水质状况并没有多少改善。”清华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文君叹了一口气,向记者无奈地表示,若再不加快在源头堵住污染水源的行为,水污染治理的时间又很漫长,很快我国将水危机频发。另有专家依据资料推测,全国水源地或仅50%合格。(4月27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以前有一则电视公益广告,“最后一滴干净水将是你的眼泪”,道出了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水危机正在由忧患变成种严峻的现实。尤其是今年,与自来水有毒相关的报道或者传闻,越来越密集。从2014年1月至今,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范围内,媒体曝光的自来水异味事件已达10起。其中有6起,相关部门对水质的取样送检后得出异味水检测合格或达标的结论。最近的兰州自来水苯污染事件,除了自来水安全的隐忧之外,水源污染的问题也引发持续的关注。

  的确,当城市饮水安全无法保障,无疑使得水污染严重的现实,从暗处被放大到了明处。城市供水取水水源的选择,通常是大江大河,通常都在一定程度的保护之下。处于优先地位的城市供水尚且如此,那些小城镇、农村的饮水安全更不容乐观。《2012年中国环境公报》指出,试点村庄1370个饮用水源地监测断面(点位)水质达标率为77.2%。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为 86.6%和 70.3%。农村水质情况比重点城市糟得多。水天然的流动性仍然无法“排毒”,证明水源地污染的来源何其之巨,生态何其脆弱。

  水污染主要污染源有三个方面。一是城镇化加快产生巨量的生活污水。数据显示,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也由2003年2470115万吨/年上升到了2010年的3797830万吨/年,增长了53.75%。与此同时,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二是工业污染。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随着用水量的增加,废污水的排放量亦随之增加,由2003年的2122527万吨增长至2010年的2374732万吨,增长了11.88%。三是生产方式污染。农业、水产领域农药、化肥、饮料的滥用,间接或者直接地进入流域和地下,累积对水源构成长久的危害。

  应该说,这些问题已经存在多年,并构成可以预见的危害。但是,在水危机日渐严峻的事实面前,表明水源地保护约束的失软,以及环境总体保护气候的脆弱。治理水环境刻不容缓,化解水危机需要标本兼治。一方面,要加快水污染治理。除了污染河流的整治之外,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要尽快偿还。据了解,中央将投入2万亿用以治理污水,应当主要用于这些基础建设。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水源地保护,建立地方政府的责任机制,强化保护的动力,设立必要限制,实施有效控排。此外,还要逐步健全水资源保护的税收与经济政策,建立污水科学计量计费方式,扶持壮大工业与生活污水处理产业,建立水源流域环境经济补偿机制,引导农业、水产生产转型等等,加大环境的约束力度,促进生产方式与发展方式的转变,解决对水资源掠夺依赖的束缚。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